|
|
刘涛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
新闻回放 进入新环境需要社交时,你会给自己贴“标签”吗?近日,一项调查显示,43.6%的受访者给自己贴过“标签”,58.8%的受访者认为贴“标签”只是为了留下初步印象,真诚才是长久相处之道,57.6%的受访者觉得不能将贴“标签”当成交往的策略,容易“塌房”。 主持人语 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如“社恐型”“倾听者”“运动达人”等,以塑造自己的社交“人设”。 “标签”是开启社交生活的快捷键,还是束缚个人交往的牢笼?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们对此问题进行讨论,以期在各种视角的碰撞中洞察“标签化社交”深层的交往之道。 善用标签开启社交第一步 肖露荷 既凝练又复杂的标签,在当代社交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标签能迅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传统社会,人际交往往往依托血缘、地缘等稳固纽带展开。而在熟人社会下,社交场域从宁静的池塘变为汹涌的海洋,众声喧哗、信息过载。标签无疑成为个体锚定自我、链接他人的高效方式,或许你还记得大学军训时一句“我能吃辣,欢迎约饭”的自我介绍,职场中一句“我也喜欢这类电影”的回应。这些标签将情投意合的个体聚集在一起,成为进一步社交的“快捷启动键”。 标签是“理解他人复杂性的第一扇窗户”,它提示我们“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当我们主动将自我凝练为某种符号以融入社交的同时,也更能体会他人所呈现的标签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法被简单归类的丰富性。正是这种对“标签化表达”的感同身受,我们学会以更动态的眼光看待他人,拒绝以凝固的画像定义一段关系的可能——明白那个被贴上“学霸”标签的同学可能是隐藏的街舞高手,那个“职场精英”或许同时是烘焙笨蛋。 尽管因标签凝练、复杂的特点,社交简化的同时难免异化变得扁平,但调研中超过半数的受访者清醒地意识到“交往不能仅凭标签”,这本身正是“技能社交”的关键——我们善用标签作为高效的工具,却从不让其定义关系的深度。 回归到交往本身,诚然如杨绛所说:“人与人最好的交往,必定是带着善意穿过人海。”但在人山人海中如何找到彼此识别、靠近的起点呢?使用标签,就是你展示自己、打开社交的第一步。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 标签虽好,莫变牢笼 吴宛蓉 应当承认,“标签”本身并非新鲜事物,其背后反映着人类认知的基本机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大脑储存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因而在面对复杂的社会与人际关系时,人类往往依赖于提取关键特征来简化认知过程。这些提取出的关键特征,恰恰就是“标签”,它能够帮助我们快速记住与归类他人,也同样能让他人更快地认识我们。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尤其是在陌生社交场景中,一个恰当的标签能够降低社交的初始成本。在大学新生破冰的场景中,一个凝练的标签,如“图书馆爱好者”“健身达人”或“乐器能手”,能够尽显自身的特质,让兴趣相投者迅速靠拢,实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高效社交。这并不会消弭真诚,反而能为真诚交流铺设一条更直接的轨道。 标签是自我介绍的提炼与升华。它能够将我们最希望展现的、最希望得到共鸣的特质进行高度凝练,创造一个易于理解和传播的符号。这并非对自身片面的矮化或桎梏,而是一种适应新时代快节奏交往背景的策略,即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展示最突出的、关键的信息。 当然,作为社交的“快捷启动键”,标签化社交仅仅是一段关系的开始。而这段关系的深入与长久与否,取决于在标签之下,个人是否能展现出相符的能力与素质,以及一定的人格魅力。如果用一个虚假的标签来开启一段社交,那么随着接触的深入,社交的崩溃是必然的。 因此,我们并不应该妖魔化“贴标签”这一社交行为,而应善用标签。在陌生而拘谨的社交开局中,一个基于真实品质的自我标签,是递向他人的橄榄枝,是降低沟通成本的有效策略。在这一前提下,以真诚、善意与丰盈的内在呵护双方关系,才能在快节奏社交时代获得珍贵的情谊。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 始于标签,忠于真诚 李欣霖 从标签的性质上来看,“贴标签”即简单粗暴地用一个或几个突出特质概括一个人。当陌生人初次见面时,给自己贴一个标签可以迅速地介绍自己,给对方留下初步印象。在快餐式社交流行的当下,我们无法耗费大量精力在相处中慢慢认识全部人。一次学生组织见面会可能就需要认识一两百个人。这时,标签就能够帮我们在人群中迅速定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便进一步发展友谊关系,从而有效节约时间,避免记忆过载。 但是,由于人具有多面性,简单的一两个标签并不能全面定义一个人。因此,在标签式社交中,一旦言行与标签不符,就很容易引发质疑。而真诚恰好能打破标签的局限,让交往回归人与人之间的本质联结。这种联结更稳定、更有温度。在真诚的交往中,双方会以“接纳真实”为前提,即便出现分歧,也会愿意沟通理解,而非因“标签塌房”而直接疏远。无论是校园还是社会,能够维持长久稳定友谊的,靠的从来不是标签,而是彼此真诚的付出与信任。 因此,青年社交不必抗拒标签,但也不能依赖标签。“标签”是在快节奏社交中的一个工具,我们可以利用标签以开启社交第一步。但人际关系的温度与深度,仍需要我们用真诚的心对待。始于标签,忠于真诚,让社交不再是“标签匹配的游戏”,而是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联结。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