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实践创新育人体系是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而将实践创新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需以专业教育为根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软件学院作为首批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在深入分析我国当前专业教育与实践创新教育融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共生理论对高校推进专业教育与实践创新教育融合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其价值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专业教育与实践创新教育融合的内在机理遵循多主体合作共生原则;其次,重构一体化教育教学体系是专业教育与实践创新教育融合共生系统的理想运行模式;最后,打造深度协同耦合的共生环境是专业教育与实践创新教育融合共生系统的外部支撑保障。 以内在机理为牵引,强化各主体价值、情感与文化联结 针对实践创新教育价值取向的偏离、实践创新教育主体身份的游离、实践创新教育政策目标导向单一等问题,青岛软件学院依循专业教育与实践创新教育融合的内在机理,创新构建资源共享、协同进化、互惠互利的融合共生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学院以“项目牵引+团队协作+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模式重塑育人体系,系统构建层次化、模块化、特色化的新型课程生态,形成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模式。具体而言,青岛软件学院将专业教育与实践创新教育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将强化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学生各主体的价值、情感与文化联结作为专业教育与实践创新教育融合共同体建设的现实依托,实施引领型、培育型、激励型、补充型4种精细化教育。此外,校校、校企、校地、校所还合作构建了开放式合作机制,关注学生全方位成长。 在实践创新平台建设上,青岛软件学院按照“粒度大小、模块规模、项目级别、复杂程度、创新水平”的归类标准,搭建了数字化实践创新综合平台。该平台通过资源平台、课程思政、科学评价、保障机制四大维度进行运行管理。例如,资源平台聚焦新时代信息技术领域探索性课题,从科研团队、合作企业成果中凝练复杂性和挑战性案例,建立基于真实场景的创新资源库和训练环境;保障机制通过分析实践环节与学科竞赛的能力等效性,制定并实施学分冲抵细则,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构建一体化共生模式,合力打造对称互惠共生新案例 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或结合的形式,而共生单元包括专业教育与实践创新教育的同质性共生单元及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学生等异质性共生单元。“一体化共生”是一种“专业知识支撑实践创新,实践创新提高专业认知”的双向赋能机制。青岛软件学院聚焦终身学习、协同适应、创新敏锐、科学分析等基础能力,系统研发、交叉融合、协作开发、数理计算等核心能力,以及新型集成、架构、场景分析、计算思维等创新能力,构建形成了“多层次递进式”能力指标体系,并据此设计开展多级粒度、复杂高阶的实验创新项目。然而当前学校专业教育与实践创新教育一体化共生模式尚未形成,为此青岛软件学院不断完善专业教育与实践创新教育融合机制,厘清实践创新核心能力指标,明确支撑能力达成的实现路径;重构实践创新教育教学体系,搭建“基础实验、专业实践、自主创新”三层次数字化实践创新综合平台。 同时,为充分满足共生单元的需求,改善企业时间资源投入与高校专业人才输送之间存在的“高校热、企业冷”局面,青岛软件学院与东软、东方物探、海信等企业共建“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并依托学院创新创业中心、青岛市软件行业产教联盟和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了“校级—市级—省级”三级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创新平台,打造了校企协同共同体,取得了实质效果。获批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6项,共建产教融合课程7门,并通过“百度松果菁英班”“本研一体班”等模式推进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创新平台申报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百度飞桨AI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案例,入选2023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形成校企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典型案例。由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和青岛软件学院主办的“东方杯”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软件开发大赛已开赛两季,吸引了全国30多所高校、140余支队伍、1900多名师生参与,吸引近10万名观众线上观赛,打造了校企融合、协同创新的示范案例。 拓展协同耦合深度,强化共生环境支撑保障 针对当前专业教育与实践创新教育共生环境存在的政策环境支持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实践资源缺乏且配置不均衡、评级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青岛软件学院从两方面发力,一是建立了6个校企联合实验室、5个产学研结合基地、6个产学研创新联盟和25个校外实践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创新平台;二是通过实践思政教学,从华为、龙芯等企业产品中凝练思政元素,构建实践思政案例库,将石油精神、追求卓越与计算机核心技术突破深度融合,驱动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依托青岛软件学院自主研发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分析过程化考核数据,实时掌握分析学生能力达成情况并进行科学评价,形成了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 自措施实施以来,青岛软件学院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别一流专业建设点,5门课程获批国家级别和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获批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项;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新增山东省石油工业软件智能技术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示范类公共实训基地,高质量完成山东省能源工业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建设任务,申报实验室优秀科技成果3项。学生获得各类国家级别奖励174项、省部级奖励348项,在多项高级别竞赛中取得历史性突破,如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第47届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金奖、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赛特等奖2项。学生承担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任务39项,覆盖面达到80%,项目立项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彰显了青岛软件学院在专业教育与实践创新教育共生环境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 (刘秀文 闫阳 张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