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3 星期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锚定国家战略助力西部高等教育发展——
天山躬耕育桃李 丝路弦歌奏新声
本报记者 李澈 房子芯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2022级本科生在油气储运实训厂房进行专业实训。学校供图

  大学毕业5年了,刘崟琥对自己当初所选的职业道路越来越笃定。这位年轻的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工程公司钻井队队长,如今管理着一支40多人、平均年龄比自己大接近10岁的队伍,所带团队多次在公司各类劳动竞赛中名列前茅。

  时间回拨5年,2020年7月7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包括刘崟琥在内的即将前往新疆基层岗位工作的首届毕业生们,收到了最珍贵的“毕业礼物”——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肯定他们到新疆基层工作的选择,寄语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从青涩的大学生到坚定的建设者,刘崟琥的经历是该校一大批毕业生的缩影,越来越多“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人才从这里出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自己的奋斗故事。

  打造区域发展创新引擎

  新疆克拉玛依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被群山和戈壁环抱,这片土地看似荒芜却是世界级的油气富集区,“克拉玛依”的维吾尔语意思“黑油”便由此而来。

  1955年10月,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就此诞生。这里在此后数十年间逐渐发展为年产原油超千万吨的重要油气生产基地,成为国家能源布局中的一座西部重镇。

  占地面积7000多亩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以下简称校区)坐落在克拉玛依主城区东南,在校园中心位置可以看到一排醒目的红色文字雕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里几乎是所有来访者必选的“打卡”地。

  平实的一句话,其背后的精神内核却可以追溯出颇为悠久的历史。

  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前身——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建校以来,该校师生在新中国所有大型油田的勘探开发和建设中从未缺席。学校校歌中有一句话很形象地概括了他们的价值追求:“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进入新时代,克拉玛依的产业布局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除了在传统油气上下游产业链上持续发力,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正成为新的增长极。

  新的产业布局急需更强劲的人才支撑,一场校地之间的双向奔赴也随之启程。

  2015年10月,教育部批复同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克拉玛依建设校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王同奇表示,学校一直锚定国家战略,将校区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坚持“立足新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和“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10年来稳步扩大办学规模,探索形成了一套高水平大学服务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的新模式。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校区办学10年来取得的发展成绩:

  本科招生规模由每年510人增至2820人,2025年在校生总数近1.1万人,成为新疆高等教育的重要增长极。

  已毕业的前6届5766名本科生中,留在新疆基层就业的有1341人,其中疆外生源占比达84.7%。

  办学以来专任教师由47人增至523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者占比均超过55%。

  在充分发挥能源领域学科优势的同时,面向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该校开设相关紧缺专业,设立本科专业27个,覆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六大学科门类,建设12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覆盖石油石化行业上中下游。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校区党委书记、校长李军看来,到新疆办学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西部需要人才、需要优质的高等工程教育,建设校区是我们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边疆发展的历史抉择”。

  建起西部人才高地

  2024年,已经87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王铁冠作出一个让身边人惊讶的决定:带着团队到克拉玛依校区去!

  除了与团队聚焦新疆能源行业发展与绿色转型中的关键问题,开展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系统性攻关和一体化设计,王铁冠还有一个身份——校区的“银龄教师”,除了开展科研攻关,他还将相当大一部分精力投入校区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在校区,与王铁冠一样以“银龄教师”身份来此教书育人的老教师还有一大批。他们中有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本部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对口支援高校的。

  2020年,教育部启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彼时校区便在3所试点高校之列。据统计,至今已有来自62所高校的230位“银龄教师”先后投身校区建设。这些老教师不仅承担了大量教学工作,其中还有数百人次担任学科负责人、课程负责人,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帮年轻教师成长铺路搭台。

  为了让这些怀着满腔热忱不远千里而来的老教师发挥好“余热”,校区还成立专门机构、设置专职岗位、配套专项经费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帮校区补齐师资缺口的不光有“银龄教师”,还有来自19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对口支援教师,两个群体合计占校区专任教师总数的40%,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本部派来的教师、校区引进的教师一道,支撑起了校区的教学科研工作。学校据此探索出的“派引援育”师资建设模式,也为破解西部高校高水平师资“引才难、留才难”问题蹚出了一条新路。

  谈起来校区的初衷,这些来自五湖四海、年龄差异极大的教师们,共同提到一个高频词“梦想”——“援疆梦”和“支教梦”。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片梦境一样的土地,像磁石一般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有教育情怀的逐梦者,而校区的发展建设为他们的梦想生根发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校区工商管理学院教师朱文鹏,2023年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毕业后作为博士后参与对口支援工作来到这里,没多久他就决定留下来,带着家人一起扎根新疆。“在这里的日子像一场美好的梦,我不想醒,那就一直把梦做下去。”朱文鹏说。

  锻造“留得住、干得好”的生力军

  今年6月底,校区为校友举办了一场特殊的集体婚礼。参加婚礼的55对伉俪中,既有新婚燕尔的年轻人,也有已经携手数十年的银发夫妻。要说这些夫妻有什么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选择了扎根西部、建设边疆。

  在这里,扎根西部基层的校友,也许身上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故事,但经常会被请回学校,与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在边疆建功立业的成长故事。

  “只有贴近草皮,才能看清草根,真正找到自己想要扎根的土地在哪里。”“基层不一定是职业生涯的最后终点,但一定是人生成长的最好起点!”……很多来自毕业生的朴实话语,被在校生口口相传,奉为“金句”。

  为西部培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工程人才,是校区建立之初就确定的目标。

  为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坚持高起点办学,依托2个国家“双一流”学科,将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全部放在校区招生培养。

  贴近产业一线是校区办学的一大优势。依托校内24栋覆盖石油石化全产业链的实训厂房、校外39个可展开工程能力训练的实践平台,校区构建了“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参与人才培养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些契合企业生产实际的培养方式,让校区走出的毕业生能够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对业务很快就能吃得透、干得好,从而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校区还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价值导向,坚持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充分吸收石油精神、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工匠精神、志愿服务精神等,提炼出有校区鲜明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给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疆情、石油味”。

  克拉玛依市副市长李国莲说,校区建设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青春力量,“因为这些毕业生的到来,新疆石油石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会更强劲,克拉玛依的明天会更美好”。

  “学校将继续扎根新疆大地,用好用足教育部各项政策支持及19所对口支援高校助力,广泛汇聚政府、企业、行业合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全面提升办学服务水平,为教育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作出更大贡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金衍说。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