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3 星期四
河南洛阳汇聚各方资源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
让孩子收获一座城的滋养
本报记者 张利军 通讯员 方慧 李辉

  “看,两本交叠的书居然拉不开!”日前,在河南省洛阳市科学技术馆内,18名小学生正沉浸在摩擦力的奇妙世界里;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研学教室里,20多名学生化身“文物修复师”,破碎的陶片在他们手中重获新生……

  作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千年古都洛阳丰富的社会资源正成为学生的生动实践课堂。“当学校推倒‘围墙’、家庭走出迷茫、社会敞开资源库,孩子们收获的将是整座城市的滋养。”洛阳市教育局副局长梁晓丽说。

  学校主导:从“独奏曲”化作“交响乐”

  日前,记者走进洛阳市东方第一小学,只见校门口左侧的“家庭教育服务中心”标牌十分醒目。

  洛阳市东方第一小学校长林小波说:“我们在家庭教育服务中心设计家长议事厅、阳光家长论坛、亲子密码角等十大精彩主题活动,并定期举办家长节、360行魅力家长进校园等活动。”

  “我们严格落实家长学校有校牌、有机构、有制度、有师资、有教材、有计划、有课时、有考勤、有考核、有表彰‘十有’标准。目前,全市市直学校家长学校覆盖率达100%,县区学校家长学校覆盖率达90%。”洛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岳颖介绍。

  洛阳市家长学校创新打造“1+30+N”教学模式:“1”为每次家长会全校深耕一个主题,“30”为每个主题授课时间30分钟,“N”为针对全体学生进行个性化分析。

  在洛阳市芳林路小学的家长会上,教师们摒弃传统的数据汇报,代之以“班级成长叙事、作业作品陈列、活动动态影像、学生成长档案”的立体化呈现方式,让家长清晰地看到孩子的成长足迹。

  家庭参与:从“迷茫”走向“主动护航”

  二(7)班学生刘昕果的爸爸以《“贝”的由来》为基础,引导孩子们争做“小小理财师”;三(3)班学生周正航的妈妈带来歼-7战斗机模型,让深奥知识变得直观生动……在洛阳市实验小学,各行各业的家长们纷纷走进课堂,担当孩子们的“职业导师”。

  为充分调动家庭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洛阳市创新设计了丰富的激励措施:

  ——要求学校每年至少开展1次“家长汇”活动,邀请各行业家长进校园开讲座,鼓励家长利用闲暇时间带领子女参加文明实践、职业体验等实践活动。

  ——推动实施“双百计划”,市级层面和县区层面每年各征集推介100个家庭教育指导优秀课例,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课程资源库,打造“河洛家教”课程品牌。

  ——加强优秀家长“雁阵”建设,明确200人以下的学校或教学点每学年推荐20位最美家长,200人以上的学校或教学点每学年推荐100位最美家长。

  “目前,洛阳市县校累计开展各类家庭教育培训2568次,覆盖2.85万人次;组建市级家教讲师团开展‘千校巡讲’3100多场,受益家长95.7万人。”岳颖介绍。

  社会支持:从“资源敞开”到“深度交融”

  今年暑假,洛阳市涧西区教育局“慧老师”工作室的成员们没有闲着,他们走进社区,融合积极心理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辖区居民送上科学育儿新体验。

  洛阳市涧西区教育局副局长郭延辉告诉记者:“工作室整合共青团、学校、社区等资源,惠及全区超2000个家庭。”

  洛阳市充分挖掘和整合社会育人资源,形成了涵盖六大类型、28家单位的社会育人资源清单:政府、社区、高校的131个场馆化身“移动课堂”;817所学校借助家长、社区志愿者团队,开展特色活动;高校和专业机构为学生定制科技创新、生涯规划等专题课程。

  洛阳还着力打造“社区教育联盟”平台,整合学校、社区公共服务和家庭实践资源建立“1+N+X”运行机制——“1”个社区教育服务中心统筹协调,联动“N”所辖区学校和“X”类社会机构(图书馆、科技馆等),开发系列主题社区教育课程与活动。

  “协同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深度交融的化学反应。”洛阳市教育局局长于晓峰说,“未来,洛阳将致力于在2027年实现县区‘教联体’全覆盖,实现2030年全市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特色化发展目标。”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