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积极服务长三角地区模具产业转型升级,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模具技术学院第一党支部(以下简称“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与苏州甪直模具特色小镇深入开展协同合作,推动模具产业高质量发展。党支部围绕“党建共建、平台共搭、人才共育”三条路径,扎实推进“结对攻坚、博士进站、德学共育”三项计划,实现了“组织引领有活力、智力支持有成效、人才培养有方法”,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高校党建新动能。 党建共建,建好校镇融合发展“桥头堡” 党支部与甪直镇党支部精准对接、优势互补,实施“345”党建提质行动,构建“互带互助、共进共促”的“党建+校地合作”新模式。打造“三中心”服务载体:党群服务中心提供精准服务,志愿者服务中心推动校镇志愿服务联动,技能培训中心定向培养模具产业技能人才。拓宽“四基地”育人路径:党员活动基地丰富组织生活,人才培育基地畅通校企培养通道,德育实践基地融合思政与产业实践,志愿服务基地引导师生服务地方。健全“五机制”合作体系:发展共研、理论共学、活动共办、工作共促、资源共享,形成长效协同机制。 双方通过互学互鉴,推动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特色化,组织力与战斗力显著增强。“党建+校地合作”模式已成为党支部建设品牌,并成功入选第二批江苏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校企协同育人成效显著,5名企业职工获评甪直镇“优秀共产党员”,充分展现了校地党建共建的示范引领作用。 平台共搭,建成校企镇融合发展“助推器” 在校地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党支部深化与甪直政府部门、企业的协同,构建“政府部门搭台、党支部赋能、企业受益”的格局。共建“甪直模具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政府部门提供硬件支撑,党支部注入人才智力支持。党支部联合企业设立博士工作站,实施“博士进站”计划,优秀博士、科技副总常驻企业,协助企业开发技术标准,助力技术标准研发与工艺创新。党支部先后聘任江苏省产业教授3名,党支部成员被聘任为江苏省科技副总2名,授权发明专利30项,转化专利38项,落地重大横向项目10项,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彰显了基层党支部连接高校智力与产业需求的桥梁作用。 党支部发挥组织建设优势,组建党员科技服务团队,校地联合实施“结对攻坚”。团队聚焦精密模具高性能热流道系统关键技术研发等产业共性难题,深入企业一线协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同时,依托学院“江苏省汽车模具绿色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加速科研成果向企业生产实践落地转化。党支部先后助力企业申报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企业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创新成果奖”1项,促进专业与产业高度融合,实现了党建引领下的产教协同发展。 人才共育,搭建产教协同育人“立交桥” 党支部以校镇党建合作为纽带,深化产教协同育人,与甪直镇企业开展党建结对共建,推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通过校企互聘组建混编团队,实施“学徒共育”。党支部聘任企业技术专家为“企航师”,开设企业订单班,设立企业奖学金和助学金,每年定向选派机械、模具等专业学生赴小镇企业生产实习,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无缝衔接。近年来,党支部为小镇企业“量身定制”培养模具设计制造、机械产品检测等相关工作岗位的员工及学生2000余名,其中,涌现出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1名,为甪直镇跻身全国千强镇名单第48位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受聘入驻大师工作室,与专职教师共同将企业先进生产案例转化为教学案例,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课程教学。两年来,党支部教师6人次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奖,党支部教师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5名学生获得世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1名学生获得省级一等奖;在创新创业比赛中,党支部获国家级别奖项35人次、省级奖项45人次,充分体现了产教协同育人的高质量成果。 两年来,党支部持续推动党建与专业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相关经验先后被“学习强国”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党支部带领的专业团队再次成功入选国家高水平建设专业。实践表明,基层党组织只要找准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切入点,就能在服务产业发展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曹勇 宋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