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让课堂与产业接轨、让学习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是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动漫专业群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历经10余年实践,专业群以传承本土文化为使命,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创新构建“项目实战、岗位进阶”的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育人之路。 深挖本土文化,破解育人脱节之困 针对“服务地方与文化传承脱节、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教学模式与学生发展需求脱节”三大育人脱节难题,自2012年起,动漫专业群依托国家支持的艺术设计(动漫方向)实训基地项目,确立了“传承文化、服务地方”的主线。在海南省文化和旅游部门、琼海市委宣传部门指导下,专业教师团队深入挖掘海南的海洋文化资源、红色历史资源、民俗风情及椰雕等非遗技艺。这些文化资源被系统性地转化为动画剧本、漫画分镜、文创设计图等可操作的教学项目。 这一转化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有了明确的“情感锚点”。当学生绘制《琼崖怒潮》连环画时,他们需查阅资料、实地调研,确保历史场景和人物的准确性。这种基于真实文化背景的创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其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增强了对琼崖文化的认同感,从根本上破解三大育人脱节难题。 搭建实战平台,打通产教融合之路 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紧接着面临的是“谁来教”和“怎么教”的难题。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师资和企业技术骨干的优势,动漫专业群创新构建了由“大师、导师、师傅”组成的三维教学团队。 “大师”引领方向:柔性引进北京大学专业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业委员会专家等行业专家担任特聘教授,他们带来前沿视野,并为专业群引入央视动漫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共建工作室,确保项目高端、真实。“导师”承上启下:校内骨干教师通过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技能,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与教学管理。“师傅”扎根一线:企业技术骨干常驻校园,作为“师傅”直接指导学生,将企业生产标准和流程无缝嵌入教学。 依托这一团队,专业群搭建了20个互融互通的工作室,形成“基础平台+岗位模块”课程体系。公共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构成“基础平台”,夯实基本功;各工作室围绕真实项目开发原画、建模、动画、游戏策划等“岗位模块”课程。 创新进阶模式,实施因材施教之策 “如何学”关乎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专业群创新实施“项目实战、岗位进阶”模式,核心在于尊重差异、动态分层、阶梯成长。 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完成“演练型”模拟项目,如临摹动画或制作简单模型,掌握初级能力。其次,参与“普适型”实战项目,承接政府部门、企业的实际委托,如制作博鳌乐城VR展厅、设计非遗数字化方案,在真实任务中提升中级能力。最后,能力突出者进入“拔高型”综合项目团队,挑战更高难度任务,具备高阶能力。这一过程并非固定的。专业群通过“工作室群平台管理系统”对学生进展进行实时监测与动态评估,教师依据数据灵活调整任务,实现精准分层教学。能力稍弱的学生可在“普适型”实战项目中反复锤炼,优秀学生则能快速进阶。这种“人人有目标,个个能成才”的机制,有效解决了“一刀切”问题,让每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节奏。 服务地方发展,彰显文化传承之效 10余年的耕耘,结出了丰硕果实。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更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才培养成果显著。2019年,动漫制作技术专业被教育部门认定为国家级别骨干专业,并通过全国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验收。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和省级一等奖21项,获奖成绩位居全国同类专业前列。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连续多年获评“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 在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方面亮点纷呈。师生创作了66部本土题材原创动画、20个剧本、13部短视频、10部插画绘本、125套平面设计作品、120项文创产品和12个游戏项目。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的红色连环画《琼崖怒潮》,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广受好评。依托椰文化研发中心,团队传承非遗椰雕技艺,开发出50项文创产品,在2021年深圳文博会上展出并获好评。 从2012年的一个实训基地起步到2017年形成系统模式,再到如今成果遍地开花,动漫专业群生动诠释了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扎根地方、服务产业、育人为本”的教育初心。专业群“以琼崖文化为魂,以真实项目为体,以岗位进阶为径”的教学创新实践,不仅为学生铺就了通往国赛领奖台的成长之路,更在数字时代为海南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这堂“有文化的动漫课”,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案例。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