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7 星期五
数智赋能 素养贯通 精准育师
——黄冈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创新信息科技教师培养模式
何中林 朱泽民 汤恒耀 张瑞红 杨改贞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给信息科技教师培养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黄冈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办学中,以培养能胜任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科技教师为使命,以“数智赋能·素养贯通·精准育师”为核心理念,建构并实践了“一个中心、两轮驱动、三阶递进、四维融合、五环联动、六智赋能”的信息科技教师培养新模式。

  一个中心、两轮驱动:聚焦岗位需求实现精准育师

  以“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卓越信息科技教师”为中心,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人工智能教育的引领者、跨学科融合的设计者、数字伦理的培育者。能力标准上要求具备将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与精准评价工具的能力,能够在中小学课堂中示范、应用并引领智能教育变革;素养要求上强调在智能技术快速迭代背景下,毕业生具备持续的学习适应力、批判性的技术伦理观和卓越的教学创新意识。

  以标准和新技术为指向不断丰富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一是以专业标准和教育部门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作为专业办学的“规则之轮”,将“信息科技”新课标要求逆向设计、逐层分解为可衡量、可评价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融入课程体系与教学大纲。二是以人工智能最新发展为“技术之轮”,将人工智能技术从纯粹的教学内容,转变为重塑整个培养模式的核心驱动力,通过虚拟仿真实验、生成式AI助教等手段实现“教学管评”各环节得到系统性提升。“规则之轮”保证人才培养的规范性与达标度,“技术之轮”决定人才培养的卓越性与成就度。通过双轮驱动,学院建立“调研—修订—反馈”动态调整机制,每年优化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产出始终与基础教育岗位的新需求精准对接。2021年,专业获批湖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三阶递进、四维融合:聚焦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实施贯通培养

  以三阶递进打造学生培养路径,构建人工智能素养培育循序阶梯。一阶认知与体验,通过“人工智能概论”等通识课程与AIGC工具体验,建立基础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阶融合与设计,在“AI教育应用”等交叉课程中,重点训练学生将AI技术与教学设计理论融合,独立设计跨学科教学案例。三阶创新与实践,在“大学—中小学”协同的实践基地中,真实承担教学与研发任务,完成从“学习者”到“AI教育实践者与创新者”的质变。近3届毕业生中,超过85%的学生能够独立开发至少一项与AI相关的教学案例或资源,得到用人单位高度评价。

  以四维融合重构教学内容,打造立体化课程新体系。一是“专业+思政”融合,在技术课程中嵌入科技伦理、信息社会责任,培养兼具德行与技艺的“人师”。二是“理论+实践”融合,构建“案例库—微格教学—模拟课堂—教育实习”一体化链条,实现理论向教学能力的即时转化。三是“技术+教学”融合,推行“‘双师’同堂”与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解决真实教学问题中同步提升技术应用与教学法知识。四是“线上+线下”融合,形成“线上个性化学习、线下高阶探究”混合教学新常态,拓展学习时空,在此基础上,学院建成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8门。

  五环联动、六智赋能:聚焦数智赋能人才培养全过程

  以五环联动重构人才培养流程。针对课程教学、项目训练、实践应用、竞赛锤炼、评价反馈五个环节,以“智教、创练、沉浸、竞优、诊改”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流程。经过几年实践,学院学科竞赛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学生在“挑战杯”等高水平赛事中获国家、省级奖项100余项,大学生计算机类竞赛进入全国高校前18%。

  以六大关键智能技术赋能人才培养全过程。智云平台赋能“智教”,引入集成课程管理、资源推送、在线互动、AI助教功能的智慧教学平台,让教师更加专注于高阶教学活动;智创工具赋能“创练”,建设包含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案例、数据集等在线资源库,帮助学生开展教育应用场景的创新;智境空间赋能“沉浸式实践”,开发信息科技教学虚拟仿真实验,部署“双师”课堂、远程观摩系统;智赛通道赋能“竞优”,建立竞赛项目管理在线平台,将优秀竞赛项目转化为可复用的教学案例库;智绘画像赋能“诊改”,采集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绘制学习者动态数字画像;智荐引擎基于画像实现个性化反馈与资源推荐,精准闭合“诊改”到“智教”的反馈回路。

  通过“一个中心、两轮驱动、三阶递进、四维融合、五环联动、六智赋能”信息科技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有效解决了专业培养产出与岗位新需求存在差距、师范生人工智能素养培育不足、教育教学中数智赋能欠缺等问题,专业毕业生人工智能素养与教学能力得到用人单位高度评价,一大批毕业生迅速成长为区域内中小学的信息科技骨干教师、教研组长或学校信息化管理者。

  (何中林 朱泽民 汤恒耀 张瑞红 杨改贞)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