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6 星期四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创总承包育人模式 育智能建造新工匠
赵学问 鲁周静 王洪波 倪小真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紧扣建筑产业智能化转型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脉搏,创新构建并成功实践了“智能建造新工匠总承包”育人模式,致力于培养兼具坚定行业信念、扎实数字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行业转型升级打造了强有力的人才引擎。

  价值引领:筑牢信念根基,培育坚守行业的新工匠

  学校突破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构建“价值共生型实践共同体”,推动价值塑造从“单向灌输”转向“共同实践”。

  锚定未来赛道,树立行业自信。校企行共同制定融合国家战略与产业文化的职业素养标准,建设智能建造产业全景展示中心,开发“匠心营造”等系列课程,将BIM、装配式建筑、建筑机器人等六大技术模块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并使之与国家“双碳”目标同频共振。学生在企业实景课堂中,直接参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构建、近零能耗建筑仿真等实战项目,在亲身实践中理解行业变革方向,建立完整的产业认知图谱。

  锻造职业韧性,坚定从业决心。共建智能建造新工匠成长平台,推动产业导师、优秀校友走进课堂、参与项目指导、共绘职业发展蓝图。通过可视化的职业成长阶梯,清晰展示各阶段所需能力素养和相应薪酬发展空间,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文化氛围中明确成长路径,坚定长期服务行业的决心。

  厚植工匠文化,激发价值认同。构建“鲁班精神—样式雷技艺—当代工匠”文化传承谱系,将传统工艺智慧与现代工程案例相融合。组织开展传统民居测绘、古建筑保护研究等文化项目,引导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让工匠精神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中扎根生长、熠熠生辉。获奖作品深度融入岭南建筑元素,与多地共建社区微更新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中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多元协同:重构育人生态,锻造面向未来的新引擎

  学校将工程总承包(EPC)理念迁移至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人才培养总承包”新范式,实现育人资源的系统整合与流程再造。

  共建实体平台,打造校企共同体。校企行共建实体化产教融合共同体,以智慧城市工程总承包(EPC)项目为总牵引,常态化组建跨地域、跨校际的项目团队,企业产业导师、行业协会专家、“双师型”教师、优秀学生共同参与。配套制定《产业导师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明确各方在“师资互聘、课程共建、人才共育”中的权责利,以机制创新保障合作深度。

  共建动态资源,构建教学资源库。通过平台共建实体化,将产业学院、工程技术中心打造成企业前沿技术资源的中转站,确保建筑机器人、智能检测监测等技术无缝对接课堂教学。校企混编团队将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利、省级工法、行业标准,系统转化并开发成活页式教材、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企业导师承担超50%核心实践课,教师赴企业实践后将一线经验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壮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

  创新师资共育,打造校企混编团队。以产业学院为平台,建立校企人员互聘互派、双向流动机制。通过共同实施EPC项目、联合技术攻关、共建竞赛资源等方式,打造校企混编、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实现校企匠师的深度交融与能力共生。

  研赛双驱:打通转化通道,构建自我进化的新体系

  面对技术快速迭代的挑战,学校构建“研赛融合、数据驱动”的教学进化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动态匹配。

  建立转化工坊,畅通迭代通道。成立行企校专家共同组成的“研赛成果转化工作坊”,系统解构获奖作品、创新方案等竞赛成果,拆解国家行业技术标准、专利工法等研究成果,转化为颗粒化、可组合的微型案例库、虚拟仿真项目、标准化工艺包、工作手册等数字化资源。开发“基础平台+方向模块”的积木式课程包,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同步迭代。

  创新评价模式,实现精准诊断。运行基于大数据的增值性评价体系,在智能建造新工匠成长平台中嵌入全过程监测体系,实时追踪学习轨迹,精准评估能力增量,实现从终结性考核向发展性诊断的转变,为教学优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数据驱动导航,定制成长路径。联合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设立“产业技术风向标”定期发布报告,打造“技术预警—快速响应”机制;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结合能力素养数字画像,从系统智能推送的资源库中自主规划、按需组合学习路径,有效激发其创新潜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展望未来,学校将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将智能建造总承包育人模式向纵深推进,进一步强化价值引领、优化多元协同、贯通研赛双驱,为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在新征程上展现职业院校的使命担当。

  (赵学问 鲁周静 王洪波 倪小真)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