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黄冈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立足新工科建设要求,以落实“数字中国”战略部署为引领,深入开展教学改革,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构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课程体系重构:打破传统,提升数字化实践能力 学院直面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痛点,大刀阔斧推进课程改革。一是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整合为设计、施工、管理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均融入BIM技术、智能建造、数字化管理等前沿内容;二是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精心设计“9+3”实践任务体系(9个基础任务+3个综合任务),确保学生4年不断线地接受数字化实践训练;三是引入真实项目教学,与中建三局、湖北工建等头部企业合作,将实际工程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实现“真项目、真环境、真实践”,这种“教学做合一”的模式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创新: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多维融通 学院创新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培养路径。一是建立岗位能力标准库,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分析归纳出建筑数字化岗位的126项能力要求,以此为依据重构课程内容;二是以赛促学促教,系统规划竞赛体系,将学科竞赛内容融入日常教学,近3年,学生获得国家竞赛奖项40余项,竞赛已成为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尺;三是推动课证融通,将注册建造师、造价工程师、BIM工程师等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5%以上。 教学过程重构:校企协同,创新教学方法 学院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一是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形成“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协同授课模式;二是创新“三段五共”教学组织方式,按照“新知获取、实践提升、赛证进阶”三个阶段设计教学流程,校企双方共同组建团队、制定方案、建设资源、实施教学、开展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到课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评价体系改革:多元考核,突出能力导向 学院彻底改革“一考定成绩”的传统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一是强化过程考核,规定专业核心课程过程考核比例不低于50%,涵盖课堂表现、项目实践、团队协作等多个维度;二是引入企业评价,邀请企业参与毕业设计答辩、实践能力考核等环节,使评价标准与岗位要求接轨;三是创新考核方式,采用项目答辩、作品评审、技能认证等多样化考核形式,全面评估学生能力。这一改革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积累,实现了从“应付考试”向“提升能力”的转变。 师资队伍建设:内培外引,打造“双师”团队 学院多措并举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一是实施教师企业实践计划,学院支持教师积极深入企业开展实践锻炼,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二是搭建产学研平台,成立智能建造研究中心等平台,支持教师开展技术研发;三是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采取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导师,实现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条件保障建设:投入到位,夯实育人基础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条件建设。一是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近年来先后建设BIM实训中心、智能建造实验室等实验教学平台;二是深化校企合作,与广联达、品茗等智能建造头部企业共建实验室,引进全新软件和技术;三是完善制度保障,制定系列教学管理文件,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 育人成效显著:成果丰硕,形成示范效应 经过持续改革,学院育人成效显著。一是学生数字化设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得到用人单位高度评价;二是教师教学能力全面提升,获得省级教学竞赛奖项多项,3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三是学院改革经验被湖北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先后受邀在全国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论坛、湖北省新工科建设研讨会等场合分享经验,教学改革创新举措被10余所高校应用推广。 黄冈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以教学创新为驱动,以育人实效为导向,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改革举措,成功探索出地方高校土木类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新时代建筑行业需要的数字化人才而不懈努力。(陈雨 卢雪松 王丹 郑书粲 董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