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开展涉农专业教育改革,植检专业师生在做油菜花授粉记录
|
|
|
木工坊“匠心传木艺,榫卯承国粹”木工实践课堂上涉农专业学生在学习木工技艺
|
|
|
学校教授于翔带领学生团队开展非遗项目蓝印花布的图形识别软件开发
|
|
|
生态环境学院参赛团队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中获水利赛道高职组金奖
|
当江海潮涌激荡80载岁月回响,当智慧农业绽放新时代创新华章,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迎来建校80周年华诞。从嘉陵江畔的烽火弦歌,到长三角都市圈的创新潮涌,这所与共和国同频共振的职业院校,以“厚德·匠心”为校训,深耕“三农”沃土。 学校秉承“以农为本、以工促农、以商辅农”的办学理念,牢记农业职业教育的光荣使命,以红色基因为魂,以农业基因为根,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思政铸魂、专业夯基、产教融合、创新引领“四维协同”的现代农业人才培养体系。80年来为全国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8万多名,努力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思政铸魂 红绿相映的育人底色 “七迁校址八易名,初心如磐志愈坚。”在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的校史馆里,一张泛黄的“国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将时光拉回1945年的嘉陵江畔。抗战烽火中建校的红色基因,化作新时代思政铸魂的火种,点燃乡村振兴的精神火炬,始终孕育着田野希望的绿色生机。 红色血脉铸就精神丰碑 多年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实践中,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思政”协同育人链条,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学校全面实施“厚德匠心育人工程”,强化党建引领,坚持“三全育人”,实现从“有形覆盖”到“有效引领”的关键转型。建构数智红途、“三心”工程、常春藤生命教育等“一院一品”红色思政教育品牌,形成涵养志气、骨气、底气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学校基层党组织多次入选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江苏省样板党支部和标杆院系,涌现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曹通、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殷森林等一大批优秀典型。 绿色情怀滋养耕读底蕴 “耕读传承继先贤,田间课堂润无声”。学校秉承扎根农业、重视劳动实践的优良传统,坚持农业职教办学特色,培养具有耕读精神、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农业技术技能人才。 “耕读科院”创新打造传承农耕文化“活态课堂”,与涉农专业的教学紧密结合,师生走进现代农场、农业科技园区开展现场教学,结合作物生长周期实施“农时历”实践计划。将无人机植保、设施农业运维等职业技能认证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建设涵盖200余个返乡创业、科技支农典型案例的教学资源库。 “耕读科院”坚持“农耕文化+现代理念”,注重农耕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非遗大师工作室里,通派盆景传承人指导学生创作“微缩田园”作品;木工坊实践课堂上涉农专业学生学习传统榫卯木工技艺;印尼留学生罗曼成立的“一带一路”农耕文化研习社,让南通蓝印花布与东南亚蜡染展开文明对话。学校农业教育博物馆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耕读科院”用科技反哺乡村,通过科技服务解决农村实际问题。通过“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模式推动师生团队驻点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学校构建的“乡村社区学院+技术特派员+产学研平台”服务体系,通过科技小院、田间学校,让科技赋能精准对接田间需求。近3年,累计孵化农业科技项目48项;“行·远”志愿服务团跨越3000公里,在云南山区架起“云端美育课堂”“田间助农直播间”,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常春藤生命教育”工程孵化36支公益团队,毕业生陈雨婷返乡创办的“乡村儿童心理关爱站”温暖了500多名留守儿童的心灵;“绿水青山·风和天蓝”大学生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获省级表彰。 “教授扎根一线、青春跨越山海”,从江海之滨到彩云之南,从大别山脉到塞外小镇,“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文化浸润、产业服务”“四位一体”的“耕读科院”劳动育人品牌不断擦亮,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专业夯基 六链融合的创新实践 学校夯基固本,以“六链融合”的开拓性实践,将专业实力转化为助力农业现代化的强劲动能。 技术链赋能服务链的“专业方案” “新竹破土凌云志,集群发展育英才”。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中,学校以主动担当的姿态将服务“三农”的办学基因融入发展脉络。 聚焦现代科技和区域乡村振兴事业,学校大力推动“三教”改革,将农业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调整专业结构,着力构建以现代农业、环境保护为优势,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现代商务协同发展,覆盖区域全产业链,以“农”为特色的高水平专业集群。 智慧农业、生态环保、智能制造等方向精准对接乡村产业链;园艺技术专业群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让学子在数字田园中锤炼“新农技”;药品生物技术省级骨干专业与森萱医药共建产业学院,与拜耳医药、扬子江药业、精华制药等企业深度合作,为地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学校连续多年获评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先进单位,先后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江苏省高校科技进步奖等多项科技强农殊荣。 教育链对接产业链的“产教方案” 近年来,学校围绕“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工作要求,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把好学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立足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携手行业龙头企业,形成校企“六融合”合作机制——利益融合、制度融合、文化融合、技术融合、资源融合、人员融合。在集团化合作办学、混合所有制改革、现代学徒制试点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学校牵头成立长三角乡村振兴产教融合联盟、江苏环保产业职教联盟、南通园艺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理事会、南通现代农业市域产教联合体等产教共同体,校企共建“海尔智能化学院”“淘金跨境电商学院”“智慧园林产业学院”,组建“罗克韦尔协同创新中心”,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共同提升。校企共建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江苏省产教融合平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江苏省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学校被授予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南通市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称号。学生团队以数智技术赋能农业企业精准种植,获评江苏省高校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特等奖。 人才链激活创新链的“创新方案” 近日,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成绩公布,“苏渔海岸”项目获得一等奖,学校连续3年以“三农”领域的创业项目在此项比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创新创业体系提档升级,创新创业大赛成果丰硕。坚持面向全体、立足专业、贯穿全过程、重点培育的基本原则,构建“课程—师资—实践—孵化—文化”的“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学生创业团队参加省市级创新创业大赛屡获佳绩,“六合时邑”项目用智慧园林技术重塑传统村落,“北蛟园林”让通派盆景走进都市客厅,270名学子通过SYB创业培训成为“乡村创客”。 创新创业只是“三农”人才培养的一环,学校通过打造“青雁归巢”为导向的大学生返乡服务计划,激发学生服务乡村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培养一批、回归一批、扎根一批”的育人目标。学校构建“田间校园”科技助农、数字乡村、社区服务三大实践平台,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深度融合,打通从校门到村口的人才输送通道。校地共建“乡村社区学院”,打造集科研攻关、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基地;实施“一院一镇”对接计划,全校二级学院分别结对服务一个乡镇,形成定点帮扶长效机制。学生王慧参与设计的“农村垃圾分类智慧管理系统”,在通州区12个行政村落地后垃圾减量率达35%;学生宋庆涛站上内蒙古赤峰学院讲坛,分享作为科技特派员在园林工程方面的创业心得;费翰铭团队打造的“清风静思园”获得中国造园技能大赛金奖;园景学院团队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赛项中5次获得该赛项一等奖。新时代“青雁”们的成长轨迹,印证着学校“场景化教学+轮岗实训+实战项目”培养模式的成功。 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服务能力,提升了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涌现出一批“懂技术、有情怀、能吃苦、愿扎根”的新农人,真正实现“学有所用、干有所成”。 科教融汇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服务担当 学校充分发挥南通市的区域与农业产业优势,不断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和创造条件安排骨干教师到农村、农业企业参加专业实践、新农村建设等。 建设乡村振兴“新智库” 2025年4月20日,“城乡融合背景下南通农村劳动力有效配置研究”调研报告得到南通市政府部门领导批示。这是学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组织专家智库开展乡村振兴战略问题研究又一项成果获得市级领导批示。 学校大力促进相关产业与教育融合发展,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形成产教供需对接机制。参与全国绿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生态环保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全国性产教融合机构,联合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协同进行技术研发,有组织开发教学资源,实行资源共建共享,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学校建立跨境电商国际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依托产业园强大的资源优势和技术支撑,通力协作,打造具有科院特色的跨境电子商务合作体系,提高学校教育与行业发展的匹配性。仅2024年一年,学校已完成校企合作开发课程48门,开发教材3本,新形态教材13本。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政行企校”共同规划建设智慧农业科教园,完成园林植物高效栽培示范基地建设规划,与企业合作推进园林植物智能繁育工厂、菊花保种育种基地建设,引进筛选蔬菜、菊花等新品种58个。 锻造“双师”队伍“生力军” 学校实施“双师双能”培养工程,构建“校内导师+企业工匠+乡村能人”的三维师资体系,制定“双师型”专业教师建设标准,引导专业教师聚焦“双师型”培养,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5年一周期360学时的全员轮训制度。通过强化入职培训、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建立起“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机制。7名教师入选“全国科技特派员专家库”。 每到暑期,学院“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的专家们便会顶着酷暑奔赴各个对接服务点开展暑期驻点服务工作。除送品种、送技术、送知识等传统科技服务外,开展田间“技术定制”服务,根据农民的技术需求“量体裁衣”,创新服务方式:开展定制园区规划、协同攻关栽培技术、绿色防控病虫害、定制专项技术培训。在“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下,南通市园艺产业校企合作示范理事会累计孵化“家庭农场主训练营”“乡村工匠学堂”等项目18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200余人。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实施基地良种覆盖率达全部,农业“三新”技术入户率达98%。 为驻点量身定制的科研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以科技助力地方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形成科技平台“聚能场” 融入当地,发挥所长。学校多年来十分重视科研平台对科技自主创新、科技团队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科技服务能力提升的系统性建设,创新开展“五位一体”改革,实现“平台、项目、团队、人才、资金”一体化协同发展。面向区域六大产业(现代农业、生态环保、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现代服务、文化旅游),科学规划建成省、市、校三级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18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8个、校级7个,打造科技创新团队10个,组建科技服务团队13个。依托平台,开展校企协同科技攻关,服务产业发展。近年来,立项市(厅)级以上课题256项,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65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0余项;科技智库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研究76项,授权专利207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91项,各类科技服务收入7000余万元。 打造技术赋能“强引擎”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学校通过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改变了闭门造车的科技困境。校企共建的江苏省产教融合集成平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心,成为区域环保产业的“智慧大脑”。团队研发的“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在如东、海安等地建成示范工程32处,惠及村民5万余人;与京源环保联合攻关的“农田退水循环利用系统”,使水稻种植节水率达40%,相关成果获评“江苏省乡村振兴十大创新技术”。学校依托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群,充分发挥江苏环保产业职教联盟优势,在人才输出、人员培训、技术服务等方面,助力打好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依托南通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平台,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领域,发挥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技术优势,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未来已来 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 扎根中国大地,锻造特色之路。在服务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以“建设服务乡村振兴的高职样本”为目标,将数字浪潮、国际视野与创新创业基因深度融入育人全链条,积极探索农业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之路。 数字赋能开新局 在刚刚落成的智慧农业科教园,58个新品种在智能繁育工厂破土而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心研发的“农田退水循环利用系统”,使水稻种植节水率达40%;“古树名木智能养护系统”守护着狼山千年银杏的数字生命。这些创新成果,正是学校“五金建设”战略结出的时代之果。 学校利用数字赋能创新思政阵地,从思想上进一步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新一代。学校一批“00后”大学生志愿者,寻访烈士纪念碑等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数字化手段加以保护并传播,该团队《数字化保护民间烈士纪念碑》获评2024年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文化育人创新工作案例;“荷心理”微信公众号推出“乡村心灵驿站”专栏,累计解答新型农民心理困惑2300余条;易班平台开发的“乡村振兴VR实景课”,带学生“云游”智慧农场、生态渔村;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的“田间直播间”,邀请全国劳模、电商达人连线授课,让思政教育“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在首届“全国数字农业技术应用技能大赛”中,园艺与景观工程学院和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共同组队荣获团体一等奖。学校成为长三角数字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国际视野拓新程 学校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世界对话。与新西兰、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合作,拓展交流合作,提升教师国际化教学水平。先后招收老挝、印尼等13个国家的留学生400余人,从专业实践、文化体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构建和完善留学生综合培养体系。与南通“走出去”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构建“国际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荐留学生实习就业。 学校获评“留学江苏培育学校”,“园艺技术”专业被确立为江苏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通派文化实践基地”被评为2024年江苏高校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社会活动实践基地,“留学科院”优质品牌享誉海外。 创新创业筑梦向未来 站在80年历史坐标上回望,学校用创新创业赋能,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学校与腾讯共建的“数字文创创新创业基地”,培育出“非遗数字活化工作室”等12个团队;“智慧农业科教园”成为学生创业“试验田”,这里诞生的“阳台微农场”项目已走进3000余个城市家庭。2025年,学校众创空间新增注册企业3家,其中“江海智绘”团队开发的“乡村规划GIS系统”,被列入南通市数字乡村建设推荐产品;学生陈佳健在学校“支点”创业中心开启自己的创业旅程,通过发展“智慧物业+新零售”业务,为传统物业公司赋能,项目获得浙江企才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使投资资金1000万元,与全国230多家物业公司签约合作。 80年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人用实干诠释“匠心如磐”的精神传承。站在80年历史坐标上回望,那田间地头的实训基地、那产教融合的创新平台、那行走乡野的青春身影,共同绘就了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科院答卷”。面向未来,这所扎根江海、心怀天下的职业院校,必将继续以“厚德匠心”的坚守,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时代华章!(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赵玉峰 校长 方季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