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5 星期三
内容迭代 空间重构 “双师”共铸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锻造海南自由贸易港数智工匠的创新实践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宣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省级教改项目与国家级别项目,联合行业头部企业,聚焦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以“内容迭代、空间重构、‘双师’共铸”为核心路径,系统构建了海南自由贸易港(以下简称“自贸港”)数智工匠培养新体系,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人才动能。

  直面问题:精准打破自贸港数智工匠培养瓶颈

  海南自贸港的“向数图强”战略,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前沿数智化技术,还需熟知自贸港的特殊政策、国际规则,并具备跨文化沟通与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认为有三大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迭代脱节。传统课程体系更新周期长,教学内容相对固化,无法跟上自贸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跨境数字贸易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技术的迭代速度。二是教学场景与实战素养培育脱节。校内实训基地多以预设性、验证性的模拟任务为主,技术环境更新滞后,无法复现真实产业环境中复杂的业务逻辑、真实业务需求中复杂的项目变更、真实项目开发中复杂的项目协作。三是师资能力与数智工匠要求脱节。校内教师虽然理论基础扎实,但普遍缺乏在关键企业岗位的实战历练,其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滞后于产业发展。对于真实项目的全流程管理、前沿技术的整合应用以及创新产品的研发过程理解不足,导致教学难以达到数智工匠培养的核心要求。

  系统重构:打造育人新模式

  学校项目组从理论到路径进行了系统性的重构与创新,形成了以“内容迭代、空间重构、‘双师’共铸”为核心的“三维联动”育人新模式。

  (一)理论创新:创建“学练产研创一体”育人理论模型

  学校立足海南自贸港“向数图强”战略的独特性,整合“政行园企校”五方资源,创建了“学练产研创一体”的育人理论模型。该模型打破了传统的“先学后练”线性顺序,构建了“学在校园强基础、练在园区提能力、产在企业促就业、研在企业有创新、创在园区谋发展”的五阶闭环,强调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耦合,实现了从知识灌输到能力生成,再到价值创造的递进式培养,为学生勾勒出一条从“生手”到“专家”再到“创客”的清晰成长路径。

  (二)路径创新:打造“三维联动”系统改革路径

  内容迭代:建立动态响应机制。学校联合行业头部企业,共同制定并持续更新《海南自贸港计算机类专业数智工匠人才培养标准》。创新性地开发了“IT行业岗位能力需求动态分析平台”,通过实时抓取与分析岗位需求数据,驱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开发与动态更新,确保教学内容始终与自贸港产业技术前沿同频共振。

  空间重构:打造虚实融合的实战育人场景。学校通过与政府部门、园区深度合作,共建了“游戏出海众创空间”等一批实体化、功能化的产教融合平台。将课堂直接搬进产业园区,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和前沿技术标准,让学生在“需求分析—项目开发—项目交付”的全链条业务场景中开展实战,实现了“教学场景”与“企业场景”的“零距离”对接。

  “双师”共铸:构建校企融合的师资队伍。学校引入园区企业的大国工匠、技术骨干,与校内教师混编组建“模拟训练、项目生产、研发攻关、创业孵化”四类核心团队。通过定期开展自贸港政策学习会、技术沙龙和项目复盘会,形成了“课程共研、项目共带、人才共育”的常态化机制。校内教师通过深入企业一线,应用新政策、新技术,实现了能力的螺旋式提升;企业导师则通过参与教学,将鲜活的产业经验注入课堂,共同铸就了能够培养数智工匠的“双师”队伍。

  探索实践:设计“练产交替、研创升华、螺旋上升”的递进式培养方案

  学校为了将理论模型与创新路径落到实处,设计了“练产交替、研创升华、螺旋上升”的递进式培养方案。

  大一阶段夯实基础:大一学生通过在校内完成公共基础平台课和专业群平台课的学习,形成坚实的知识底座和职业认知。

  大二阶段练产交替:大二学生进入产业园区,采用“模块化学习、练产交替”的模式,即在校内实训室完成一个专业方向模块的模拟训练后,立即进入园区企业生产线,参与该模块对应的真实项目生产。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实现能力的阶梯式提升。

  大三阶段研创升华:大三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能力发展情况,分流进入更高阶的实践阶段。一部分学生进入企业研发线,参与技术攻关与产品创新;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进入创业孵化基地,在“双师”指导下开展创业实践。全年制的企业岗位实习确保学生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经过系统实践,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专业建设与竞赛成果丰硕,相关经验被多所职业院校采纳。

  未来,学校将持续完善相关实践成果并将其推广至更多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以及可复制、可推广的数智工匠培养的宝贵经验。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宣)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