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时代,创新已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的时代使命。近年来,湖北商贸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至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重要抓手,进行了一场深入而系统的教育改革实践。学校摒弃了单一、零散的竞赛驱动模式,构建了以创新创业项目为贯穿主线、“课程教学、项目实践、竞赛锤炼、成果转化”4个维度深度融合的育人新生态,让一批批学子在真实的项目历练中,完成了从“知识接受者”到“问题解决者”、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创造”的华丽蜕变。 强化顶层设计 构建“全过程、全覆盖、全方位”的项目驱动体系 湖北商贸学院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形成了新的创新创业项目教育理论内容,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服务体系建立了具体的框架模型,构建了“全过程、全覆盖、全方位”的项目驱动体系。 (一)课程体系重构:将创新基因植入专业血脉 学校以全体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为“面”,构建全覆盖、多维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2024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学校系统规划、整体推进,着力打造“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能力拓展”三大模块有机衔接、相互支撑的“创新创业意识—专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递进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面向全体本科生设置8个创新创业必修学分,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通识教育层面,精心设计并构建由“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基础”“企业家精神”“商业模式创新”“创业管理”等5门核心课程组成的“创新创业类”课程群,帮助学生建立创新创业知识框架;在专业教育层面,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元素,将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知识模块中,通过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和体会专业知识、理论中的创新特质;在能力拓展层面,开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成长的学科交叉融合、专业能力提升和国际视野拓展等特色课程,并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通过政策激励和平台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验、学科竞赛、创业训练、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二)创新人才培养:打造项目实践的“高速公路” 学校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点”,打造特色鲜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并不断完善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机制。教育学院采取“二次选拔、分段培养、分流淘汰”的创新型管理模式,通过严格的准入机制选拔优秀学生,实施小班化教学和导师制培养,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经济与管理学院通过设立荣誉学位项目、提供优质资源倾斜、强化核心能力培养等政策导向,构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层次能力培养—多目标发展路径”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管理人才。会计学院实施卓越会计师培养计划,不断完善“厚基础理论功底、重实践能力培养、强职业素养提升、求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协同、“双导师制”等方式,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卓越会计人才。各学院特色培养模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形成了点面结合、优势互补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格局。 (三)导师队伍建设:汇聚校内外“智囊团” 学校深入实施“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采取“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策略,构建起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体系。在内部师资建设方面,学校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机制,重点提升校内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特别是针对青年教师群体,制定专项培养计划,定期选派他们到行业龙头企业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实际运营管理,积累实战经验,着力打造既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外部资源整合方面,学校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广泛聘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熟悉资本运作的投资人以及在各自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优秀校友担任校外创业导师,形成多元化的校外导师库。这支由“校内专业导师+校外行业导师”组成的复合型导师团队,充分发挥各自专长,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商业模式构建、市场营销策略、融资规划等全方位的专业指导,有效避免了学生项目脱离市场需求、缺乏可行性的“闭门造车”现象。此外,学校还以入选“国家教育部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创业导师团队”为契机,进一步整合优质师资资源,持续优化导师队伍结构,不断提升指导服务水平,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指导能力突出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师资团队。 (四)优化基地功能:打造协同孵化平台 学校充分发挥优势学科与武汉市重点产业高度契合的特点,持续深化“政校企社”多方协同合作机制,坚持以专业为根基,以产业为导向,精心打造彰显湖北商贸学院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平台,全面提升大学生高质量创业能力。依托学校获批的“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这一重要平台,构建了融合学科特色的立体化创新创业实践体系。通过严格选拔程序,重点吸纳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前沿专业的科技创新型创业团队入驻基地开展实践,为其提供包括场地支持、专业培训、咨询指导、创客交流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目前,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已建成功能完善的创业导师辅导室、现代化商务洽谈室、标准化创业孵化室等专业空间,为入驻团队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系统化的创业培训、多元化的创业文化交流等优质服务。 基地始终秉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创新精神为灵魂”的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层次分明、特色突出的创新创业实践网络。同时,通过与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建“武汉大学生创业学院”,为优质创业项目提供专业的孵化服务和精准指导,切实推动项目落地转化。此外,学校还与武汉市多个创业孵化器建立深度合作,筛选符合科技孵化园发展定位的成熟项目入驻,定期举办投融资对接会、创业项目路演等特色活动,为初创阶段的学生团队提供全方位支持。 学校充分整合各学院的优势资源,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6个学科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所有教学实验室均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共享,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撑。通过建立“教师指导、学生主导”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同时,学校持续推进配套机制改革创新,在政策支持、资金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取得显著成效 项目驱动下的创新能力培养结出累累硕果 系统的制度设计和扎实的实践推进,使得湖北商贸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结出了累累硕果。 (一)竞赛成绩斐然,学生创新水平获得认可 学生在全国性高水平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中表现突出。近年来,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赛事中,累计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200余项。其中,由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主导的“稻虾兴农”项目、会计学院学生主导的“好藤友”项目等,均因其独特的创新性和扎实的落地性,在省赛中斩获奖项。多年来,学校得益于“包容、开放、融洽、多元、真实”的良好氛围,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持续深耕。学校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湖北省复赛优秀组织奖,连续两届将“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胜杯收入囊中,连续4年斩获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湖北赛区优秀组织奖,此外,还获得了省职教社系统“先进单位”“竞赛组织奖”等荣誉。 (二)创业实践活跃,项目孵化实现从“0”到“1” 创新创业项目的落脚点是推动成果转化和实际应用。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年均入驻团队30余个,孵化成功率持续走高。一批优秀的项目在学生毕业后成功注册公司。例如,武汉凌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已与校外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探索技术方案的商业化推广;“稻虾兴农”项目则已注册为社会企业,实现了公益与商业的良性循环。即使未直接创业的学生,也在项目实践中深刻理解了企业运营、市场规划和团队管理的逻辑,这种“准企业家”式的锻炼,增强了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和职场适应能力。 (三)综合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参与过系统项目训练的学生,其综合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超过90%的参与项目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发现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与抗压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发现现实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方案。用人单位反馈,学校毕业生展现出了更强的动手能力、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应届生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四)育人生态优化,形成创新文化浓厚的氛围 以项目为驱动的培养模式,成功在校园内营造了“人人想创新、人人敢创业”的浓厚文化氛围。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团队成为风尚,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激发出更多创新火花。学生之间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传统,高年级学生将项目经验无私分享给低年级学生,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传承。 湖北商贸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实实在在的项目为载体,是有效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未来,学校将持续优化“课程教学、项目实践、竞赛锤炼、成果转化”四维融合的生态体系,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结合,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吸引更多优质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更广阔、更坚实的创新实践平台。在这片深耕不辍的沃土上,湖北商贸学院将继续助力无数梦想的种子破土而出,绽放出绚丽的创新之花,为社会发展持续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湖北商贸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 王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