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汽车与交通领域的技术革新日新月异。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车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涌现,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西华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新工科建设号召,依托汽车工程国家级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多个省级科研平台,积极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高标准打造汽车交通虚拟仿真实验中心,通过“虚实结合”,全面推动实验教学革新,大力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立足行业特色,构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 学院依托“汽车交通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这一平台,深入践行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以“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培养目标”为导向,以“拓宽基础、强化交叉、注重实践、突出创新”为思路,精心构筑“两层次、五模块、六结合”的汽车专业群主干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视野,培养了其自主探究和科研创新能力。 两层次: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创新构建“校内虚拟仿真实验+校外工程实践”的两层次培养体系。通过校内外实践资源的统筹规划与优势互补,充分激发学生潜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五模块:立足汽车产业全链条发展需求,精心打造基于“结构理论—开发设计—生产制造—性能测试—技术服务”全产业链的汽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块。目前,中心累计开展虚拟仿真实验项目46项,其中包括结构理论类项目13项、开发设计类项目9项、生产制造类项目4项、性能测试类项目14项、技术服务类项目6项。 六结合:一是与理论课程相结合。借助中心师资队伍,打造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验训练能力。二是与实体实验相结合。依托汽车工程国家级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汽车交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搭建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环境。三是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依托学院科研平台和中心教师科研项目,将有条件的科研项目纳入到学生虚拟仿真实验中,以科研反哺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四是与学科竞赛相结合。将平台资源与学生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相结合,驱动学生实际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五是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基于学院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完善学生工程化培养过程,提出校企联合育人新理念。六是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将创新创业知识有机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建立全方位的实习、实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在开放、交互的虚拟环境中开展自主实验,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赛训合一、研创并举”,赋能创新型人才培养 立足“汽车交通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平台,学院系统整合汽车工程国家级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汽车测控与安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与仿真测试技术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四川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四川省大件运输实验室、汽车工程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及省级平台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全力保障学生学科竞赛深入持久开展。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强化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和基本技能的创新训练,并通过竞赛检验和反思教学效果,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良性循环。其间,中心支撑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智能汽车竞赛等高水平赛事,近3年累计获得国家奖项23项、省级奖项25项。 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国内首个氢燃料电池系统虚拟仿真平台 学院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深度融入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通过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师生协同创新,成功打造国内首个“氢燃料电池性能测试虚拟仿真平台”,填补了国内氢能教育领域虚拟仿真教学的空白。在平台建设中,学生全程参与电堆选型、系统匹配等环节,通过“项目驱动学习”提升实践能力,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师生协同创新”的目标。 西华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汽车交通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建设,不仅有效破解了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出了一条“虚实结合、赛创并举”的人才培养新路径。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学院将持续深化以下工作:一是不断拓展技术边界。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升级虚拟仿真平台的智能化水平。二是强化产业联动。携手更多头部企业,开发智能驾驶、车路协同等前沿实验项目。三是推动国际化。精准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校教学需求,建设开放共享的虚拟实验教学联盟。在汽车产业变革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双重机遇下,西华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将以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为支点,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创新,为培养新时代汽车交通人才贡献力量! (黎青松 彭忆强 王意东 黄晓蓉 杨继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