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师范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其数学学科作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在为我国培养数学师范人才方面具备坚实基础。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主动顺应国家战略需求,构建了面向数学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体系。 针对数学师范生培养中在选修课程体系、自主探究平台建设、评价机制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对数学师范生培养开展了充分调研和深入探讨,明确了“课内课外全方位、本科阶段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理念,以“价值引领志趣,创新追求卓越”为核心,依托江苏省优势学科和国家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和创新引领、评价机制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展开了探索和实践。这些措施在培养兼具扎实数学功底、创新精神和教学能力的未来数学教育工作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实施研究型教学 围绕“学会教学”“学会发展”两个能力维度,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建立了模块化、多样化、本硕贯通的课程体系,增设了卓越教师课程模块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学院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质和志趣修读课程,满足创新能力培养对现代数学知识的需求,同时提供个性化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修养,这些都是成为优秀数学教师所必需的素质。 此外,数学科学学院还配套设立了“新生研讨课+问题驱动下的高年级研讨课”的高进阶研讨课模块,并采用新型课程学习评价方式。通过研究型教学,在不断升级的研讨课中,教师将学生逐步带到科研一线,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数学研究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强化教师创新引领 构建了富有特色的数学师范生自主探究体系:支持学生自发组织年度数学讨论班,创建微信公众号交流教学心得;鼓励学生主动申报创新训练项目并参与教学技能比赛,涵盖了指导教师基于中学数学教育实际需求设计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课题,以及学生自主提出并深入探究的数学问题。 多措并举,助力卓越教师培养:学院采取“驻学+强化”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联合培养优秀数学人才;定期举办扬芝讲坛,邀请数学专家和一线名师给师范生作报告,搭建与教学名家近距离交流的平台;创新实施“新型班主任制、本科生论坛、高年级研讨班”等机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精心设计“英才计划、大创项目、学术导师制、教学技能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无缝衔接,全面提升师范生综合素养;将“教育实习、微格教学、教学技能大赛、教育见习”等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显著增强数学师范生的教学创新能力。 改革评价和管理方式 激发师生教学热情 改革师范课程评估机制,秉持“多元化、重过程、考能力”的理念,强化过程性评价体系,全程跟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发展并提供及时反馈。提升创新能力在评价中的权重,通过创新项目、学科竞赛与师范技能比赛等多维度考核,有效激发师范生学习积极性和教育实践热情。 建立“院教学管理小组—课程群教学团队—教学小组”三级联动的教学管理体系,确保数学教学质量卓越,精准评估数学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设立优秀数学教师激励机制,吸引高水平数学人才投身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组建5个数学课程群教学团队和19个专业教学小组,实现国家高层次数学人才全员参与师范生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低年级班主任—高年级学术导师”一体化指导模式,引导优秀师范生融入学术团队,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完善激励政策,为科创竞赛和师范技能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提供推免资格和就业推荐优先权。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院聚焦创新能力的数学师范生新型培养体系已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数学师范生就业率、升学率均保持在高位,毕业生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金陵中学、苏州中学、天一中学等省内外知名中学。升学者则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其中不乏国际知名高校。学院数学师范专业培养模式广受认可,得到学生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数学师范生的培养不仅关系到数学教育的未来,也关系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强国建设。未来,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数学教师而努力。 (周海燕 陈慧斌 尹会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