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国家着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背景下,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的职业技能,更需要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素养与文化内涵,因此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高职课程教材具有重要意义。   立足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材,涵盖了工科、文科、艺术类等不同专业类别,如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教材内容与教学设计。考察现有课程,分析文化元素在思政课、专业课程、通识教育等课程教材里的分布,制定文化自信教育融入课程教材的路径和机制。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引导学生理解其所从事的行业、专业技艺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从而实现“技以载道”。构建“专业适配型”文化自信教育课程体系,开发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教材建设模式,构建文化自信教育融入高职教材的“理论—内容—方法—评价”全链条实践路径。形成可推广的“专业适配型”课程教材建设方案,培养具有文化自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新了技能培训模式,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教材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载体,融入文化自信教育,明确了学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学校构建了“技术技能”与“文化素养”融合的课程理论,贯通“技能教育”“文化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等。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课程教材,让学生在编写数控编程时了解中国古代精密制造工艺(如榫卯结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创新灵感。编写建筑装饰教材时,将中国传统色彩与空间设计相结合,把抽象的文化思想与具体的专业知识连接在一起。   提升综合素养,增强就业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品格、艺术情趣、辩证思维和科学智慧。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践行”的理论逻辑链,要求教师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提升到价值观塑造的高度。   为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教师将工匠精神、家国情怀、职业道德等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学校通过项目式、情境式以及“教学活页教材+数字资源”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厚植家国情怀。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教材建设过程中致力于优化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教材内容与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教学质效   在教师改革方面,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鼓励教师主动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同时,邀请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企业劳模等走进课堂,担任兼职教师。在教材改革方面,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开发了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型教材,融入经典案例、人文故事、非遗项目、企业文化等鲜活的文化元素。在教法改革方面,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例如,在旅游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设计一条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旅游路线并讲解其文化内涵;在设计类专业中,开展“国潮”主题设计项目。此外,学校还构建了“文化—技能—素养”三维耦合模型,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职业能力、创新素养,融合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服务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课程教材的过程中,提出了不同专业的差异化融入策略,开发了“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的双螺旋发展模型,构建了学校的育人目标体系,制定并完善评价标准。在打造品牌专业方面,学校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如陶瓷、大漆髹饰、非遗簪花等),将文化自信教育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树立良好的办学品牌。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还与本地文化创意产业、文旅企业和设计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使学生参与的实训项目直接服务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技能大赛、非遗传承、校企合作项目丰富实践载体和文化体验,以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赋能文化传播、创新教材形式。   以实践教学为引导,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播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教学方法中,将情境沉浸与课程驱动耦合,创设富含文化元素的教学情境,通过课程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会展专业设置“基于地方非遗的旅游线路设计与推广”实践课程,学生需深入调研本地非遗项目(如扎染、柳编、纤维工艺),理解其文化内涵,并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造性转化与传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将实践体验与技艺传承连接,组织学生参与文化实践。例如,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的传统民居写生课程,在传统建筑的空间、色彩、构造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设计的获得感与自豪感;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扎染等传统工艺,并尝试在现代设计中创新应用,学生也在各项比赛和团体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教材的实施过程中,还设置了课程模块,以实践教学为引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紧密连接,例如“室内设计”课程在讲解文化构建时,融入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如故宫色卡)、纹样(如云纹、回纹)的美学价值,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在校企合作课程里,邀请企业工匠和大师,合作编写教材,通过制作工艺、地域风情等文化内涵的深挖,深入研究产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将文化自信与现代企业文化相结合。在艺术类课程的项目任务实践中,将学生分组,选择一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柳编手工艺,并策划以“国潮新风尚”或“非遗新生”为主题的线下营销活动,使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播。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课程教材,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学校将继续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家国情怀与创新意识,努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更多兼具扎实技术技能与深厚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梅青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