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外语教学作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传播中国声音的关键载体,肩负着在语言能力培养中厚植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立足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为目标,深耕外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   为了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学校聚焦孔繁森精神的育人价值,通过课程资源重构、教学模式创新、实践体系搭建与师资团队建设,探索出一条“语言能力提升与文化自信培育同频共振”的教学路径,为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的深化实施提供了实践模式。   锚定精神内核:明确孔繁森精神与外语教学的融合逻辑   为充分发挥孔繁森精神的育人价值,推动外语教学提质增效,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从3个方面推进孔繁森精神与外语课堂的深度融合。   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注入文化内涵。学校以孔繁森精神为核心纽带,系统梳理孔繁森事迹中的文化元素与精神内核,将其转化为可融入外语课堂的教学资源,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承的协同推进。   二是强化价值引导,强化文化认同。在外语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孔繁森精神进行解读并开展深入探讨,帮助学生明晰文化定位,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   三是聚焦能力培养,提升传播素养。学校以孔繁森精神的外语表达与阐释为训练载体,在课堂中设置专项实践任务,提升学生跨文化沟通与传播能力。   构建四维体系:探索孔繁森精神融入外语课堂的实践路径   学校以“资源—课堂—实践—师资”为四维支撑,构建孔繁森精神融入外语课堂的系统化路径,确保精神内涵与教学环节深度契合、同向发力。   重构教学资源:实现精神内涵与课程内容同频共振。学校将孔繁森精神相关元素系统融入教学资源体系。一方面,选取西藏人文地理、发展历程等内容,充实外语阅读材料与练习题,让学生在语言输入中感知孔繁森开展工作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思政元素,以案例形式编入辅助教材,使孔繁森精神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阅读、可理解”的教学内容,实现精神内涵与课程内容的同频共振。   创新课堂设计:推动精神传承与语言教学深度融合。学校立足语言教学规律,将孔繁森精神自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避免“思政元素生硬植入”。例如,在法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在讲解“家庭”主题时,教师延伸引入孔繁森与家人的故事,用“舍小家为大家”的实际行动诠释“大爱”内涵。课堂结尾,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个人、家庭与国家的关系”,使语言学习与价值认知同步深化,确保孔繁森精神与语言教学无缝衔接。   拓展实践载体:构建精神感知与能力培养联动机制。学校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打造“专题课堂+课外实践”的双线实践体系。在专题课堂层面,依托互联网、多媒体、教学云平台等技术,组织“孔繁森法语小剧场”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孔繁森援藏场景,使人物形象更立体;开展以孔繁森精神为话题的外语演讲与辩论,引导学生用目标语阐释精神内涵,提升语言输出能力与文化表达能力。在课外实践层面,学校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赴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参观,让学生通过实物、影像、文字资料,切身感知孔繁森的工作细节与精神境界,强化学生对精神内涵的认同。   强化师资赋能:打造精神融入与教学研究协同团队。学校组建“孔繁森精神与外语教学融合”教科研团队,并定期开展专题研讨。团队将研讨成果应用到教师培训中,帮助更多外语教师掌握“精神融入教学”的方法,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还形成了“研究—实践—推广”的良性循环,为孔繁森精神融入其他语种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彰显实践成效:形成孔繁森精神赋能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显著成果   学校的实践取得显著成效,在“教学资源、价值引领、文化传播、课题研究”4个维度形成可感知、可验证的成果,为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   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校构建的“孔繁森精神外语教学专题资源库”,形成了覆盖全面的资源矩阵,有效弥补了外语教材中中国精神文化素材的不足,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同时,教师开发的“孔繁森事迹外语教学案例集”已在多门课程中推广使用,成为连接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   价值引领作用凸显,立德树人目标有效落地。学校以“具象化故事”替代“抽象化说教”,在价值观引领上更具针对性与感染力。通过课堂讨论与实践体验,学生逐渐理解孔繁森精神的深刻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显著增强。   文化传播能力持续提升,讲好中国故事成效初显。学校的实践直接指向“提升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在专题演讲、小剧场演出等活动中,学生需要用目标语梳理孔繁森事迹、阐释中国精神,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更强化了“以文化为核心”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部分学生在省级外语竞赛中,以“孔繁森与西藏发展”“中国援藏故事”为主题参赛,展现了用外语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为文化自信的“实践转化”提供了支撑。   研究成果形成示范效应,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不断完善。依托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学校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完成总报告《文化自信视域下孔繁森精神融入高校外语课堂的路径研究》、分报告《孔繁森精神内涵及其融入高校外语教学的意义研究》,并撰写相关学术论文。这些成果系统梳理了学校的实践经验,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彰显了课题研究的价值。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以孔繁森精神融入外语课堂为切入点,通过资源重构、课堂创新、实践拓展与师资赋能,构建了“语言教学—价值引领—文化传播”“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模式,既丰富了外语教学的文化内涵,又为学生成长注入了精神力量。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研究成果的应用,努力培养更多“懂语言、通文化、有情怀”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王亚飞 赵一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