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3 星期一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把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科技生产力
昔日“农业禁区” 如今“沙漠蟹田”
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郑俊朋
  位于新疆和田县英艾日克乡的大闸蟹养殖基地。 学校供图

  

  10月3日,宁波大学成永旭教授(左二)在察看大闸蟹的生长情况。 郑俊朋 摄

  本报讯(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郑俊朋)当东海之潮与昆仑之雪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产业火花?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假期,在新疆和田县英艾日克乡,随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新疆和田学院昆仑水产研究院”揭牌,由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助推的“沙漠蟹都”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金秋的和田,沙漠边缘的“昆仑玉蟹”迎来丰收。在第二届螃蟹捕捞活动现场,一只只大闸蟹在池塘里挥舞着蟹钳,引得人群阵阵惊呼。谁能想到,这片pH值(氢离子浓度指数)9.5以上的盐碱水,昔日曾是“农业禁区”,如今却成为“沙漠蟹田”。

  新疆昆仑优品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自2024年开始试养大闸蟹,但因缺乏人才和技术,面临规格不大、产量不高的困境。为了解决问题,该公司和当地政府四方寻求科技指导,找到了宁波大学二级教授、原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成永旭。在成永旭教授团队的科技加持下,大闸蟹养殖面积从去年的120多亩增加到700多亩,养殖的产量和规格也大幅度提高。

  “去年的产量是每亩60多斤,今年则超过了每亩100斤。据抽样,今年2两以上的河蟹占70%以上,相较去年的30%有了大幅提升。”和田县英艾日克乡党委书记常吉鑫兴奋地说。

  “这是科技跨越地理界限的生动实践,是和田水产产业的一次成果展,更是科技兴渔的一次动员令。”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母昌考动情地说。从东海之滨到昆仑山下,这场跨越万里的产业协作,离不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在盐碱水养殖领域长达数年的技术攻坚。近年来,该学院聚焦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战略,组建跨学科团队,突破盐碱水调控、耐盐碱蟹种选育等关键技术,为“沙漠养蟹”提供了坚实科技支撑。

  此次揭牌的“昆仑水产研究院”,以及同步成立的“科技小院”,是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塘口的关键举措。

  “我们正把实验室成果转化为‘沙漠生产力’。”成永旭表示,“要让盐碱水从‘生态负担’变为‘产业富矿’。”

  研究院成立后,将聚焦盐碱水域生态养殖技术研发与推广,“科技小院”则致力于培养“懂蟹知沙”的本地化人才,形成“专家驻点+学生实践”的可持续服务模式。

  活动现场,随着“昆仑玉蟹”区域公用品牌同步发布,新疆昆仑优品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辉脸上挂满了笑容。喝着昆仑雪水、晒足沙漠日光长大的“昆仑玉蟹”,以其肉质紧实、蟹黄饱满、全无土腥味的品质,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沙漠生态珍品”。

  随着“中国沙漠蟹都”的启动,和田正推动水产养殖从“单一种养”向“三产融合”跨越。活动现场设置的钓蟹体验、全蟹宴品尝、特色农产品展销等环节,展现了“养殖+旅游+电商”的多元发展路径。 

  “种质资源库+本土化应用=良种覆盖提升;东部市场渠道+西部特色产品=品牌溢价增长。”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水产学科负责人王春琳用一组清晰的公式,描绘出未来合作的蓝图。

  “未来,我们将以党建联建为纽带,通过研究院攻关核心技术、‘科技小院’输送人才、协会打通产业脉络,助力这片‘沙漠蟹都’崛起。”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党委书记邵丽表示。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