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高校新风
2025-10-11 星期六
曲阜师范大学
奋进成就卓越 使命引领未来
黄江滔 李文振

  “七秩学府育桃李芬芳,千秋杏坛承家国担当。金秋十月,曲阜师范大学的校园别样美丽,让人流连忘返,一句句抒怀明志的道旗标语与一处处寓情达意的文创景观相映生辉,厚重的底蕴与蓬勃的气象在儒风海韵中共同呈现,在这里,一部历经七十载春华秋实的“大学之道”已然写就。

  从1955年到2025年,曲阜师范大学一代代师生秉持“顶天立地、知行合一”的精神,笃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校训,在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中,在守正创新的持续奋进中,铸就了弘文育人、兴学报国的七秩荣光。”

  高举旗帜

  锚定办学治校的前进坐标

  从开设“曲园干部讲堂”,邀请党史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等来校开展专题辅导、赋能干事创业,到举办《论教育》专题读书班,聚焦“教育强国,曲师何为”学思想、谋改革,再到赴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开展“走近焦裕禄”沉浸式党性教育,激励党员干部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近年来,曲阜师范大学坚持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建领航,是曲阜师范大学光荣的办学传统。建校7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高举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奋进新时代,学校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扛牢管党治党责任,全校上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着力建强党的基层组织,为学校事业发展明确根本遵循、校准前进方向、注入强大动能。

  从20世纪80年代被确立为山东省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之一,到“十三五”期间入选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名单;从入选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到获评山东省首届文明校园、全国文明校园……一届届党委领导班子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干事创业的“头雁”效应持续彰显。从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到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从打造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到建设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从选树教工党员育人标兵,到获评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坚持常学常新抓好理论武装、笃信笃行强化队伍建设、善思善谋推动改革创新……强党建促发展的多维实践,实现了以党建工作优势赋能学校事业发展,以事业发展实效检验党建工作成效。

  弦歌不辍

  谱写立德树人的杏坛新篇

  从扎根边疆的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到前往高海拔地区卫国戍边的曲师姑娘,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的金牌选手到《中国书法大会》节目中的艺术学子,从进入“双一流”高校继续深造的本科学子到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绽放光彩的学生团队……一批批乐学笃行、修德立功的“犁牛之子”在儒风海韵中跑好多彩青春赛道,从曲阜师范大学出发担当“强国有我”使命。

  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是曲阜师范大学的立校之本和强校之基。建校70年来,学校形成了崇学尚教的育人生态,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提档升级。面向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学校聚力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着力实施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抓牢思政教育,为时代新人培根铸魂。学校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确保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多门课程入选山东省学校思政“金课”立项建设名单,获评一批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济宁、青岛、临沂、枣庄等地共建了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坚持“以本为本”,持续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统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组织等系统改革,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建设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4门,入选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打造了一批山东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聚焦第一职责,擦亮师范教育“金字招牌”。学校坚守好师范教育这个第一职责,入选国家教育部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山东省中小学未来优秀师资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形成了本硕博贯通的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在已举办的13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中,曲阜师范大学参赛学子10次荣获团体冠军。一批批优秀学子从曲阜师范大学走出,获得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等荣誉称号,成长为站得好讲台、守得住师魂的“四有”好老师。

  坚持以文化人,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特色。学校坚持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探索构建以文化人特色育人体系。开好“第一课堂”,建设了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孔子与《论语》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等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金课”;激活“第二课堂”,培育了“孔子文化月”等一系列国风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学校“打造高校‘两创’高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积厚成势

  走好学科筑峰的攀登之路

  从1981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到拥有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从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到拥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1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曲阜师范大学始终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的作用,不断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

  壮大高水平学科方阵。学校坚持“分层分类、扶优扶特、强基筑峰”的建设思路,形成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为核心的文史哲特色优势学科、以教育学为引领的教师教育学科、以数学学科为标志的数理化生基础优势学科、以工程学为代表的交叉应用学科四大重点学科群布局,不断激发基础学科新活力、塑造新兴学科新动能、打造交叉学科新优势、推动学科资源新转化。目前,学校已拥有ESI世界前1%学科7个(工程学、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生态学、社会科学),山东省一流学科6个(工程学、数学、中国史、化学、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山东省高水平学科4个(教育学、体育学、中国史、数学)。

  打造“冲一流”高峰学科。学校持续推进教育学学科建设,厚植教师教育办学底色,打造教育研究高地。学校聚焦教育学学科建设,增特色、强优势,优化学科布局,统筹资源力量,实现了一系列跨越式发展。2018年,学校同时获批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9年,学校成功获批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贯通的教师教育体系。2020年,学校教育学入选山东省首批“高峰学科”(山东省仅有两个文科类学科入选)。2023年,学校教育学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2025年,学校获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在学科建设“冲一流”的攀登之路上标注下新刻度。

  守正创新

  答好科学研究的时代课题

  “每一次重回曲阜师范大学,我都被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激励。”——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校友对母校的深情礼赞。“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攻关‘卡脖子’难题,我们倍感责任重于泰山,理应当仁不让!”——这是学校山东省“干事创业好团队”的科研报国之志。沉甸甸的话语背后,是笃行“就道弘道”、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曲园学脉”,是坚持“四个面向”、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曲师担当”。

  厚植哲学社科研究特色优势,守正创新打造“为国弘文”高地。学校根植齐鲁文化沃土,赓续孔子故里文脉,积淀形成了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治学传统和深厚底蕴。聚焦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曲园学人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践行“两个结合”、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着力打造“为国弘文”高地。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教育部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专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连续两届获得国家教育部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相关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权威期刊上发表高质量成果,建设了孔子与山东文化强省战略协同创新中心并获评山东省高等学校示范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并入选首批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获批2个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5个山东省高校文科实验室。

  发扬自然科学研究光荣传统,与时偕行聚力服务“国之大者”。从建校初期师生为服务农业生产而整理的数学学科实践成果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到支援成昆铁路建设的“优选统筹”方法、支撑风云气象卫星的激光偏光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再到学校科研人员的合作成果两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学校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进,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社会需求。聚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学校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有组织科研,在服务国家“双碳”目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等领域获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前沿研究成果,建设“山东省智能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极端条件量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黄河下游湿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育重点实验室”等60余个高能级科创平台,山东省自然科学奖获奖数量多次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铸魂强师

  建好“近悦远来”的人才高地

  曲阜师范大学的讲台见证了一批批名师硕儒躬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撰写《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的现代著名教育史学家陶愚川,与陈景润合著《哥德巴赫猜想》的著名数学家邵品琮,参与筹建孔子研究所的刘蔚华、李启谦、骆承烈,参与成昆铁路统筹规划课题组的初学导,书法名家包备五,著名画家杨象宪……曲园名师多,这是一代代曲园人回顾校史、回忆母校时的共同心声。

  人才是第一资源。曲阜师范大学七十载弘文育人、兴学报国的办学历史,也是一部“曲园因人才而精彩、人才因曲园而出彩”的奋进史。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目标,学校坚持“办学之道,唯在得人”,持续优化各类人才的“引育用留”,全力保障优秀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形成了“梧桐叶茂凤自栖,近悦远来聚英才”的生动局面,汇聚了一批国家高层次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师德师风是第一标准,教育家精神引领曲园教师争做“大国良师”。学校厚植师道文化,创新师德教育,打造了中国教师博物馆,建设了国家级别师德教育基地、山东省师德涵养基地,被授予山东“勇于创新奖”,荣获第六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谱写了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曲师篇章”,近年来涌现出以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等为代表的一批名师良师,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等系列荣誉。

  多维并举

  绘就开放办学的精彩画卷

  从与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启动学生联合培养项目,到与比利时根特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联合共建“中国—比利时地理信息联合实验室”;从校地携手举办青年学者交流会打造招才引智品牌,到校友专场招聘会走进母校选才促就业……学校坚持走好携手共进、合作共赢之路,实现了开放办学全面开花。

  携手共进,深化校地融合。学校统筹优化一校两区办学格局,携手济宁、日照两地打造好校地融合发展的“双城模式”。学校依托山东省教育部门与济宁市政府部门签约共建,聚力打造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高地;学校与日照市签署合作协议,深化“城市+大学”共同体建设。校地融合焕发出蓬勃气象,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山东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了更多贡献。

  互利共赢,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广泛开展校企联动、拓展产教融合路径,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加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既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赋能蓄力,也为科技研发协同攻关铺路架桥,着力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良好衔接。学校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歌尔工学院,重构课程体系、共建实战平台、打造“双师”团队,创新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同心共建,汇聚校友众力。学校携手广大校友同心同行,共建共享更具凝聚力、影响力、服务力的“校友之家”。从各学院校友分会架好凝心聚力的桥梁,到各地校友联络处牵好心系母校的纽带;从一批批毕业学子与母校同频、为曲园代言,到各界校友为母校慷慨捐赠捐建、设立奖助学金……学校与广大校友不断深化“情感共同体”建设、努力构建“发展共同体”平台、积极拓展“价值共同体”外延。

  美美与共,推动交流互鉴。学校坚持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在联合办学、科研合作、师生互派互访等领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以中外学术和人文交流的生动实践,助力文明交流互鉴,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黄江滔 李文振)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