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基层
2025-10-11 星期六
辐射优质资源 集中力量“抱团”发展
——厦门“总校制”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厦教宣

  厦门从区域实际出发,重新认识新时代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内涵,开展中小学“总校制”办学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带动、优势互补、逐步覆盖、共同发展”。

  因地制宜

  形成多类型“总校制”管理模式

  厦门开展“总校制”办学管理体制改革,涉及58个教育集团,包含114所成员校。厦门总校制有三种类型:一是“同法人、同机构代码”的多校区教育集团,全市共有35个,包含88个校区;二是“同法人、多机构代码”的教育集团,全市共有5个,包含15所成员校;三是“不同法人、多机构代码”的教育集团,全市共有18个,包含64所成员校,适配不同区域发展需求。

  1.“同法人、同机构代码”的多校区教育集团

  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同安一中”)创办于1924年,现为首批福建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学校。2017年,同安一中正式开办滨海校区。新校区位于厦门岛外环东海域。滨海校区作为分校区,在人事、财务、安全管理等方面都接受位于轮山校区本部的领导。

  作为一所新建学校,办学之初,滨海校区并不被群众了解。同安一中本部长期积淀的优质教师资源以及教育管理经验很快发挥作用,本部派出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入驻滨海校区,组织教学骨干培训引领滨海校区新教师。经过3年的努力,滨海校区交出了“亮眼”的答卷。滨海校区高中部注重对农村学生的培养,在“农村单招”计划上不断着力,一大批农村学生步入心仪的高校。现在,学校教学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厦门市前茅,小学部开办至今,各学科在市直属校中保持良好水平。

  目前,在厦门的直属学校中,有多所学校创办了紧密管理的校区。例如,厦门双十中学的翔安校区、集美中学的后溪校区,这些校区实行同一法人主体,人事管理统一、经费管理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和评估考核统一的模式,带动新建校区快速发展,扩大了优质教育的辐射面。例如,厦门双十中学的本部在相对繁华的岛内,而翔安校区位于翔安区浦滨路。翔安校区的入驻,迅速提升了周边的教育水平,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

  在“一校多区”、紧密管理,建“一体型”总校的过程中,农村小学以“小快灵”调动资源,多个校区做到“集中管理”,收到良好效果。以厦门市翔安区新圩中心小学为例,该校本部有990多名学生,同时还要兼管11所农村小学。这11所农村小学在办学规模、学生数量、师资配置上有较大差距,人数最多的小学有190多名学生,而人数最少的学校只有32名学生。为此,新圩中心小学本部(总校)采取“中心校+片区”的管理模式,实行“一套班子、一体统筹”的扁平化管理,新圩中心小学的总校领导班子统筹管理所属中心校及各校区。新圩中心小学根据内设机构的编制设置办公室、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等部门,而下属的农村完小则不再设置相关部门。

  针对部分农村小学存在体育、音乐、科学教师配置不全的问题,总校教务处进行统筹管理,让一些体育、音乐、科学教师在多所农村小学“走教”,确保这些学校的课程顺利开设。

  在生均公用经费管理模式下,规模较大学校因学生人数多而经费充足,规模较小学学校因学生人数少则经费短缺。在“总校制”管理模式下,总务处根据中心校和各校区的在校生总数核定生均公共经费后,对其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化解了这一问题。

  2.“同法人、多机构代码”的教育集团

  在厦门市同一个区,几所学校通过“集团化办学”,集中力量“抱团”发展。这样既有统一的管理,又实现了紧密协作,从而达到多所学校共同发展的目的。这些学校组成“同法人、多机构代码”的教育集团。

  厦门市海沧区北附学校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北附集团”)现有6个校区、近1.2万名学生、700多名教师,探索同个法人代表、多个机构代码的“总校制”管理模式。北附集团的6个校区被分成4个行政校区,每个行政区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办公室、教务、后勤等部门,4个行政校区在人事、财务等方面相对独立,但4个行政校区都由总校长领导,并有统一的办学章程。总校成立集团校务会,设有教师发展中心、课程建设中心、学生成长中心、综合服务中心、校务管理中心、数智教育中心6个中心,从而实现4个行政校区的“抱团”发展。其中,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对4个行政校区的教师培养与培训进行统筹协调,其管理成员来自4个行政校区,他们分工协作,共同完成4个行政校区的相关工作。教师发展中心有8名成员,他们并非专职的管理干部,如中心负责人苏晓云是体育中心校区的一名教师,具体负责日常课题管理工作的黄荣是京口校区的一名教师,这些来自不同校区的教师组成一个管理团队,大家齐心协力,为教师培养、培训以及教研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设置在总校的校务中心统一管理集团的人事、财务,实现干部综合任用、资金科学管理。这样,形成了4个行政校区既相对独立,又实现统筹调度、紧密联系的局面。北附集团各校区有共同的办学理念,建立了一体化的管理系统。以前,4个行政校区有4种办公系统,互相之间不能兼容。现在,北附集团建立了“数智北附”平台,29个办公管理模块处理全方位工作,确保4个行政校区数据的无缝对接和业务的联动协同。各校区共同构建并实施“九年一贯、‘五育’融合、素养育人”的课程体系。总校协助各校区复制北附集团成熟的课程体系,同时4个行政校区也可自己开发特色的课程体系,有的还实现跨校区合作。例如,未来海岸校区和思齐校区共同开发基于C919飞机模拟舱科普基地和航天科技教育科普基地的校本课程,让大批学生成为航空航天爱好者。

  厦门市湖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由原来的厦门市湖里实验小学、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构成。成立教育集团后,在总校设立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教研与教师发展中心等4个中心,这4个中心的成员以及负责人都来自两个不同的校区。其中,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负责课程教学管理工作,由总校教学副校长负责,成员为两校教务主任。两校通过合作,形成了“管理优化、资源共享、师资互补、教学互动、考评一体”的“总校制”办学模式。

  现在,厦门市湖里区先后组建7个教育集团,推行集团内具有人事、财务权力的“总校长负责制”,探索形成“1核心校+1提升校”“1核心校+1新办校”等办学模式,实现学校办学水平大幅提升。

  3.“不同法人、多机构代码”的教育集团

  “不同法人、多机构代码”的教育集团,能适配不同区域发展需求,其中,“名校带动,建‘联盟型’总校”成为一大亮点。为发挥名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厦门因地制宜,建“联盟型”总校。“联盟型”学校在合作办学过程中,行政管理权限仍由原校主导,名校主要从行政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管理团队培育、人才培养等维度对合作校进行帮扶,提升合作校整体办学水平。

  自2003年以来,厦门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厦门一中”)主动支援合作校教育教学发展,实现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2006年11月,厦门一中在集美区创办厦门一中集美分校,由厦门一中原副校长林安怀担任荣誉校长。2008年,厦门一中在海沧区创办厦门一中海沧附属学校。2013年,厦门一中与翔安区政府部门正式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在内厝中学加挂“厦门一中翔安分校”校牌。2023年,湖里区教育部门和厦门一中举行托管办学签约仪式,开展深度合作办学,共建厦门一中湖里分校。

  厦门一中在与其他学校合作办学过程中,以“一对一”对口支援形式带动薄弱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帮助这些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例如,厦门一中在与金鸡亭中学合作过程中,两校在学校管理、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师生互访、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厦门一中选派名师支持金鸡亭中学的教学、管理工作,金鸡亭中学也选派教师到厦门一中任教、跟岗,双方深度交流办学理念,共享教学资源。厦门一中努力辐射优质教育资源,两校合作优势互补,彰显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金鸡亭中学自2021年与厦门一中合作办学以来,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获得思明区教学质量进步奖。

  在厦门一中的帮助下,分校管理工作逐步向精细化发展。分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总校的管理方式:措施求“细”、督查求“实”、成效求“精”,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精心做好每个步骤,精细落实每个环节,制定考核标准,以规促管、以规促教。分校通过学习总校的管理方式,为自身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效显著

  形成厦门“总校制”办学经验

  1.多类型办学:“辐射优质资源”,实现“规模放大效应”

  在“总校制”办学过程中,厦门市政府部门加强顶层谋划,实施“名校出岛”“名师出岛”等行动,整体构建带动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教育办学管理体系。厦门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段、不同学校实际,探索三种“总校制”管理模式。总校制充分地辐射了优质资源,体现了“规模放大效应”。此外,名校资源的辐射效应还体现在教育生态的整体优化上,随着岛外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也带动了岛外片区的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形成了教育促进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2.统筹教学资源,一体化管理提升效能

  在“总校制”管理模式下,学校共享多维办学资源,探索学生一体化培养的长效机制。一是推行“三同三统”(同样资源、同等师资、同步教学管理和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教学、统一考试)模式。在硬件配置上,坚持总校和分校统筹管理,均衡配置。在课程管理、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检查、教学监测、教学评估等方面达到基本统一,共享核心校的优秀教案、校本作业和复习资料,扩大优质课程资源供给。

  3.统筹培训和教研,彰显师资队伍建设群体效应

  总校和分校共享教育思想及管理经验,定期开展教师集体教研活动,开展教师技能岗位练兵。开展总校与分校教师结对帮扶,提高整体师资水平。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队伍能力的重要手段。以五缘第二实验学校为例,总校与分校先后申报多个省级课题,总校和分校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研组积极开展“同题异构”教研活动,探寻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教授相同内容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厦教宣)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