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要闻
2025-10-11 星期六
广西师范大学以“人文实验室”探索文化育人新路径——
人文筑基育良师
本报记者 周仕敏 通讯员 孟旭琼 宁婧怡

  广西桂林雁山园内,“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石碑和湖心古朴小楼与苍劲的红豆树相映成趣。这片浸润着桂林山水灵气的土地,正是广西师范大学的根脉所在。

  回溯93年办学历程,广西师大历经四度调整、六次更名、八次迁址,始终坚守师范初心。依托自身人文积淀与新文科“融合创新”背景,学校创新提出“人文实验室”理念,以人文教育为主体、校园环境为依托、人文要素为内容的跨学科文化场域,探索出“跨时空·跨学科·跨课堂”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育人新模式。

  跨时空:构建全域文化育人场景

  前不久,在雁山园,学校文学院汉语言专业研究生韦欣悦与同学正参与广西师范大学建校93周年校庆宣传片拍摄,她们身着民国学生装,怀抱书本缓步走过,再现当年师生上课的场景。

  “站在石碑前,想象当年的师大人在此讨论家国天下。”韦欣悦说,“这里不仅是地理起点,更是精神归处。”

  学校以“资源共享、包容开放、交叉融合、个性体验”为原则,构建起贯通古今的育人空间:“十大文化景观”、12个学科博物馆群、校史人物铜像、西迁记忆广场等载体遍布校园。

  学校党委书记贺祖斌介绍,学校通过场馆共建实现跨空间资源融通。其中,桂学博物馆作为广西唯一的桂学专题学术型博物馆,2024年访客量突破1万人次,2025年有记录访客超6500人次,成为文学、历史、艺术多学科融合平台。

  跨学科:打破壁垒激发育人活力

  2024年9月,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严格的选拔面试,2023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陈宁如愿进入生物科学独秀班,开启她为期3年的“独秀”培养。陈宁坦言,在独秀班学习,提升了自己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

  “人文实验室”以人文教育为核心推动多学科深度融合。今年9月,学校获批法学、生物科学等7个专业为独秀学生培养计划3.0建设项目,以“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模式培养拔尖人才,构建“科学选才、学科交叉、科教融汇与本硕贯通”的培养路径。

  学科交叉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更融入科教实践。在生物多样性博物馆,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武正军教授带领生命科学学院、美术学院、文学院学生围绕鳄蜥标本开展跨专业研究。

  目前,“人文实验室”已带动23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专业获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跨课堂:延伸边界助力学生成长

  课堂形态的变革让学习路径不断延伸。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学校印发2025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增加跨专业选课、拓宽学分转换范围,首批立项14个微专业;打造跨学科通识课程近400门、文化育人通识课近200门,带动37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人文实验室”的育人成效已从校园辐射至社会。作为理念“诞生地”的独秀书房,已建成22家门店,辐射区内外10多个高校与社区。在学生培养上,近8万名学生受益于“人文实验室”。近5年,本科生获国际学科竞赛奖项19项、全国性奖项2048项、国家级大创项目562项;文艺体育竞赛获国际奖项47项。

  “建设‘人文实验室’是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举措。”贺祖斌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探索,为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师大范式”。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