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 星期五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三位一体”创新在地国际化建设
袁艳平 曹晓玲 季文慧 余敏

  在全球科技竞争背景下,推进在地国际化成为必然选择,其核心是融合本土与国际资源,但当前仍面临理念不明晰、举措有限、能力不足三大障碍。为此,西南交通大学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积极探索,通过构建“国际期刊、国际会议、国际学会”“三位一体”的在地国际化学术平台,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国际化师资队伍,结合国家级别重点科研项目与国际合作项目实施,强化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合作,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

  构建“三位一体”在地国际化学术平台

  创新中心聚焦学术资源本土化整合与国际影响力提升,打造“国际期刊、国际会议、国际学会”“三位一体”的在地国际化学术平台,为学生搭建“家门口”的国际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示平台。

  创办国际一流期刊,搭建成果发表高端平台。创新中心创立国际化一流期刊《Energy and Built Environment》(EBE,ISSN:2666-1233),聚焦交通建筑与系统能源环境领域,为学生科研成果发表提供国际平台。目前,EBE已被多个权威数据库收录,入选“中国科技期刊高起点新刊项目”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集群化试点项目”。

  期刊主编及编委团队汇聚全球领域内知名学者,包括2名中国战略科学家、8名海外院士,以及多位全球高被引学者、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确保期刊学术质量与国际视野。在人才培养方面,EBE通过专刊策划、产学研成果转化,将国际学术标准融入本土培养体系。例如,期刊论文被转化为“可再生能源与建筑节能”“建环专业导论”等课程案例,以“学术反哺教学”模式,显著提升学生的全球视野与创新能力,成为在地国际化培养中“显隐融合”的示范。

  筹办高层次国际会议,打造学术交流普惠平台。创新中心可持续筹办以华人为主的国际会议——全球华人能源与人工环境中文国际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global Chinese academia on Energy and Built Environment,简称CEBE),为学生提供零距离接触国际优质学术资源的机会。CEBE每两年召开一次,目前已成功举办四届,规模与影响力持续扩大:每届参会人数均超千人,覆盖全球200余所机构,彰显强大学术凝聚力;分会场数量从首届的30场增至第四届的62场,涵盖清洁能源利用、环境品质改善、健康智慧运维、低碳建筑AI调控等前沿交叉主题,学术内容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曾得到国家基金委专项支持,并入选中国科协重要会议推荐目录。

  此外,会议累计邀请40余位中国战略科学家、海外院士、国际期刊主编等国际学者参会,提升学术权威性;响应数字化与低碳理念,采用“线上+线下”双轨模式,既降低国际差旅碳足迹,又扩大全球参与覆盖面。在人才培养中,CEBE的“学术资源本土化、国际参与普惠化”模式成效显著:学生本土参会可节省跨境成本80%以上,虚拟分会场实现与海外学者实时探讨,惠及广大本科生与研究生;约30%的会议特刊论文转化为课程案例,如融入西南交通大学“可再生能源与建筑节能”课程。

  成立国际学术学会,构建学术网络支撑平台。创新中心于2020年创办同名国际学会——国际能源与人工环境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nergy and Built Environment,简称ISEBE)。ISEBE是跨学科、学术导向的非营利国际学会,为学生在地国际化培养提供重要学术网络支撑。

  目前,ISEBE会员已达1078人,涵盖全球众多学术大师,包括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等,其中外籍学者占比达16%,形成多元化、高水平的学术资源库。在人才培养中,ISEBE通过“国际合作项目+战略科学家讲座”双轨平台,依托“引智基地”等国家级别平台举办30余场国际学术讲座,将全球前沿研究成果直接引入本土课堂;同时,依托学会专家资源库,支持研究生参与中欧低碳建筑协同课题等跨国联合研究,实现“国际学术资源本土化转化”。

  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地国际化师资队伍

  创新中心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地国际化师资队伍,通过“引育一体、梯队协同”模式,为人才培养国际化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构建“双循环”引育机制,打造复合型师资梯队。创新中心以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为目标,基于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合基地平台,实施“本土人才国际化培训计划”,选派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进修学习,提升本土教师的国际视野与学术能力;同时,扩大海外招聘渠道,创新柔性引才机制,引进海外院士、知名学者、优秀青年人才,形成“国内培养+海外引进”的双循环引育机制。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创新中心建立“海外学术大师+国内教学名师”通力合作机制,形成导师与教师合力培养研究生的模式。目前,已建成以海内外战略科学家为核心学术大师、国家高层次人才为负责人、优秀青年教师为骨干、行业知名专家与企业导师为助力的复合型师资团队培养体系,形成科教人才梯队可持续发展的引育机制。

  依托中外合作办学,建设标准化国际化师资。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本科生,创新中心依托中德项目和利兹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平台,启动全球引智和三方共建机制,建设高层次国际化利兹机械师资队伍。利兹机械师资由三部分组成:英国利兹大学资深教师、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学院骨干教师、全球招聘并通过中英两校联合认证的高层次青年人才。为确保教学质量与国际化标准,所有教师均需接受利兹大学教学培训,通过中英联合质量评估,确保全英文授课与工程素养培养的标准化,助力本科生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创新“能力生长链”模式,凸显师资培养成效。创新中心通过“引智基地”等机制实现显隐融合的资源转化,依托国际合作课题和国际竞赛,构建“国际大师示范—中坚教师传导—学生实践”的能力生长链,将国际优质师资转化为人才培养实效。在这一模式下,师资队伍培养成效显著:已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5名,指导研究生获得国际奖项37人次,充分印证了“引育一体、梯队协同”的在地国际化师资模式对破除人才培养地理壁垒的关键价值,为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创新中心通过构建“国际期刊、国际会议、国际学会”“三位一体”在地国际化学术平台,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地国际化师资队伍,以“显隐融合、内外循环、多维一体”模式,打破传统国际化培养的地理与资源壁垒,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袁艳平 曹晓玲 季文慧 余敏)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