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积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艺术类专业优势,以“艺术童伴”乡村支教为媒介,依托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艺路乡行’+‘12345’构筑新质人才实践培育模式”,通过将“艺术、乡村、人才培养和时代需求”有机融合,精心构建出“一队双育三混四体五式”的“12345”实践培育模式,在“以美育促进乡村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为高职院校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 优化师资团队,建成一支队伍 学校依托艺体专业、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三大专业,聚焦“组建一个团队、形成一套模式、辐射一片区域”的目标,成功组建一支专业精湛、理念先进、示范性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是优化结构,通过跨专业合作实施培养计划,构建“资深教授引领+骨干教师支撑”的师资架构,促进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纵向化发展。二是功能互补,前期进行团队功能分析,基于“艺路乡行”实践平台,重点围绕“专业能力、资源开发、创新思维、数智技术、乡村情怀”五大核心能力需求,形成技能互补。三是灵活补给,建立动态师资库,分层分类管理教师资源,广泛吸纳民间艺人等本土专家参与,形成“专业教师+实践导师+乡土专家”的多元团队结构,确保师资队伍稳定且有活力。 彰显支教初心,实现双向育人 在开展“艺路乡行”支教活动的过程中,学校通过双轮驱动提升服务效能:一是依托高水平师资团队,精准对接乡村美育发展需求,形成聚焦特质化的实践育人目标。在培养学生职业适应力和乡土情怀的同时,灵活运用数字化技术收集、整理实践信息,突破地域限制,拓宽艺术视野,启动联合教学。二是为乡村儿童美育开辟新路径。学校“艺路乡行”支教活动不仅为乡村儿童输送艺术养分、拓宽数字视野、搭建展示平台,更注重挖掘地域美学价值,系统提升乡村儿童的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助力其塑造健全人格,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资源“流动生新”,推进“三混”联动 学校创新采用“内容混合、场域混合、方式混合”的“三混”形式,培育学生勇于尝试、善于接纳、敢于突破的精神特质。 一是立足乡村特色,构建“艺术教育+”实践内容。开发乡土艺术课程,将非遗文化有机融入“艺路乡行”项目;设计数字乡土艺旅地图,运用VR技术还原民间文化场景,将乡土艺术可视化;建立师德涵养机制,通过实践学习强化师范责任意识。二是实行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混合教学模式,打造“行走课堂”。校内课堂注重美育理论、技巧讲解及案例分析;校外课堂侧重知识迁移应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化认知。三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化教学网络。线上打造“E”路乡行数字平台,集成三大功能模块:在线课堂支持实时互动教学,口袋课程提供150余个艺术教学实例、近100门乡村艺术微课,动态资源库用于“校—校—企”三方进行资源补给、共享。线下成立“美育工坊”“楚怡创新团队”“社区音乐文化工作室”“青年创新工作室”,分层整合师资力量,系统开展教学研发、资源建设、技术攻关等工作。 建构保障机制,护航“四体”共生 为确保“艺路乡行”项目高质量实施,学校着力深化“政—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地域式实践育人综合体。 一是“政—校—校”联动,构建“层级式新质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按照“三年一阶、一年一优”的递进式发展路径,持续优化培养方案,确保实践教学结合乡村特色,人才培养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二是“政—校—校”+“企”,在原来“三体”共建的基础上,创新引入企业数智赋能,加强资源互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三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评估实践成效,及时调整实施方案,确保育人体系与乡村教育发展同步演进。 设计多元实践,促进“五式”融合 学校精心设计系统完善的实践项目,聚焦多元化、情境性,通过校内课程与校外课堂交互活动,打造“五式”融合实践模式,按照“基层兼职—社团服务—‘艺术童伴’—‘三下乡’—‘心社剧场’”五种形式开展实践活动。 基层兼职重在启蒙体验,初步感知乡村艺术支教;社团服务侧重能力储备,通过承担支教后勤服务、整理乡村艺术素材及支教信息等工作熟悉流程;“艺术童伴”突出专业实践,由专任教师指导学生每月开展至少一次乡镇艺术教学,深度了解乡村特色;“三下乡”着力综合提升,利用寒暑假集中实践,探索艺术与地方特色的创新融合;“心社剧场”聚焦成果转化,以舞台剧形式进行乡村艺术成果展演,扩大社会影响,实现“专业训练—思想淬炼—岗位锻炼”的能力提升。 新时代新征程,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持续深耕“12345”实践培育模式,着力为乡村美育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让艺术之花在乡村大地上绚丽绽放。 (林祥春 袁文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