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始终恪守“明德、求是、拓新、笃行”的校训精神,坚持“调结构、重能力、提质量”的发展思路,深入践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理念,以“学研联动”为核心抓手,围绕河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产教融合·学研联动·专创协同:面向新经济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持续推进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学院坚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学术研究反哺教学实践、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搭建学研平台、建立“项目制”研究团队等措施,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高质量管理类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个性化培养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秉持“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创新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个性+共性+特性”的培养体系,开展个性化、多元化、定制化培养。以优化课程体系为基础,打造以实践创新与研究探索为核心的新文科培养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分设研究类、实践类、创新创业类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精简必修学分,增设通识课、学科平台课、模块化选修课,为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科研及创新创业活动留足时间。近年来,学院新建实践类课程12门、研究型课程8门、专业拓展类课程12门,建设大数据分析等模块化课程群6个,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设“模块化课程群+微专业+辅修”菜单式学习方式,融入国家政策、企业实践等,通过案例分析等互动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报告撰写、团队合作等能力。 推进学研平台建设,深化“学研联动” 学院以创新学研平台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师生“学研联动”,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平台建设方面,学院创新打造虚实结合的研究型人才培养平台,立项建设2个校级、2个院级创新实验班。推行学业导师制,组建“高学历+高职称+高学术水平”导师团队,每名学生可以选择一名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国家级别课题主持人为指导教师。分类培养方面,实施“三型分流”培养模式,根据学生发展需求,细分为创新型、就业创业型和学术型3类,制定差异化、个性化指导方案。资源保障方面,建立“项目+导师+平台”支撑体系,每年立项资助30项科研训练项目,每个实验班配套10万元专项经费和2个专用实验室,用于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训练。质量管控方面,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引入学科竞赛、科研成果、项目实践等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实施过程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创新实验班动态优化调整,形成良性循环的培养生态,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建立“项目制”研究团队,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学院以“项目制”研究团队为载体,构建“教师指导、本研参与、跨学科协作”的科研组织形式,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实践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组织创新实验班学生参与国家级别科研项目,将其转化为毕业论文和专业竞赛选题。由专业教师任导师提供指导与支持,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组队合作,吸纳不同专业学生形成多元视角,通过课题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组织学生参与政府部门、企业委托课题或“揭榜挂帅”项目,将社会服务与学术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教学资源。例如,依托横向课题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物流方案设计与实践”等实践类课程,实施“案例+”项目化教学,通过“方案设计+检验”衔接理论与实践。建立“一对一”企业对接机制,实现学生职业方向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 近5年,学院本科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43项,发表期刊论文49篇,考研率增长了12.6%,8篇论文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学位论文。学生竞赛参与率提升到60%以上,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国家级别奖项50余项、省级奖项120余项,2人入选“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0强”,1人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2个项目分获河南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铜奖。 新时代新征程,管理学院将继续秉持“质量立院、特色强院”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学研联动”机制创新,在保持现有培养特色的基础上,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强化课程体系的个性化设计、创新教学方法、革新评价体系,多措并举齐发力,致力于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管理类人才,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杨艳萍 刘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