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清河第四小学以“快乐农场”为核心阵地,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不仅让学生在田间地头收获了作物,更在实践中汲取了成长的养分。 空间再造 校园成为劳动教育立体课堂 学校将教学楼顶的闲置区域改造成“快乐农场”,打造了一个集种植、观察、实践、展示于一体的劳动教育综合体。200平方米的空中农场细分为五大功能区:蔬菜种植区按季节轮种白菜、萝卜、西红柿等12种常见作物,花卉区种植向日葵、雏菊等兼具观赏性与生长教育价值的植物,观察区配备显微镜、生长记录仪等工具,工具存放区采用“班级认领制”管理,展示区实时更新学生的种植日记与成果照片。这种空间设计打破了“劳动就是体力活”的刻板印象,让劳动教育有了更丰富的载体。 六年级学生在种植玉米时,自发成立研究小组,在科学教师指导下设计对比实验,记录不同种植间距下玉米的株高、穗长、产量数据,最终形成《玉米种植间距与产量关系研究报告》,不仅为农场后续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更让学生体会到“劳动需要智慧”的深刻内涵。 课程重构 劳动成为跨学科学习纽带 基于“快乐农场”,学校构建起“三维四层”劳动课程体系,让劳动成为串联多学科知识的纽带。“三维”即农事劳作、自然探究、文化传承三大课程维度。在农事劳作维度,学校设计了“耕地—播种—施肥—收获”的完整实践链条。“四层”则对应四个年级段的能力培养目标:低年级学生通过“种子贴画”“浇水记录表”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与责任心;中年级学生参与“作物生长周期管理”,学习绘制生长曲线、计算产量等技能;高年级学生承担“农场规划师”角色,运用几何知识设计种植布局、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作物种类;六年级毕业生则负责“农场档案库”建设,将种植数据整理成可视化图表,为学弟学妹提供参考。 学校还开发了“节气与农事”融合课程,秋分时节开展“丰收节”活动,学生用收获的果蔬制作创意拼盘,在劳动课上设计摆盘造型,在语文课上撰写《南瓜成长记》,在数学课上计算“瓜果重量与种植天数的关系”。 评价革新 让学生成长看得见、摸得着 学校建立了“润劳”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的过程与成果量化为可积累、可展示的“成长资产”。技能账户记录学生掌握的劳动技能,如“会使用锄头”“能辨别病虫害”等;情感账户记录劳动中的情感体验,如“第一次收获时的喜悦”“帮助同学后的满足”等;创新账户则记录劳动中的创意表现,如“用饮料瓶制作自动浇水器”“设计农场垃圾分类方案”等。每个账户的“存款”都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共同确定。 五年级学生小李起初在农场劳动时怕脏怕累。但在“润劳”评价体系的激励下,学期末,他的“技能账户”积累了8项技能,“情感账户”记录了“帮助低年级同学打饭、整理桌洞的成就感”。他在日记中写道:“原来我不是不会劳动,而是没找到劳动的意义。” 场景延伸 让劳动教育融入生活 学校通过“劳动实践双轨制”,构建起“校园+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网络。 学校设立“劳动体验官”岗位,每学期选拔学生深入食堂体验。学生们从洗菜时学习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知识,到炒菜时掌握火候与营养保留的关系,再到送餐时体会服务他人的责任,最后在洗餐具时理解劳动分工与协作的意义。 学校设计了“劳动技能进阶表”,将叠衣服、整理房间等家务劳动分为“入门级”“进阶级”“大师级”。结合五一劳动节开展“家庭劳动锦标赛”,设置叠衣服竞速赛、创意拼盘赛等项目;劳动周期间组织学生为长辈做按摩等活动。 学校还组织农场成果义卖活动,学生自己设计摊位、定价、推销,所得款项一部分用于购买农场工具,一部分捐赠给红十字会,通过“劳动—创造—分享”的闭环,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社会价值。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清河第四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