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与产业生态的关键连接点,其战略地位已深度融入国家竞争力构建的核心框架。在全面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高职院校科学构建“十五五”发展目标体系,既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实践路径,也是推动自身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唯有坚守类型教育特色,紧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规模筑基—数量驱动—质量引领”为逻辑主线,方能构建起系统化、层次化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体系。 把握三大战略使命 “三个转变”发展目标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职业教育从“规模与质量并重”向“结构优化与质量跃升”转型的关键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职院校需立足“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位一体战略布局,肩负三大战略使命:一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孵化高地。面对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千万级人才缺口,需以产教融合为抓手,精准对接产业升级需求,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核心阵地。二是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耦合,形成“校企协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三是建设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枢纽。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以技术技能创新为支点,赋能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面对数字化转型与终身学习浪潮,高职院校发展目标需实现“三个转变”:从单一专业建设向专业群生态构建转变,从传统技能训练向复合型能力培养转变,从封闭式校内办学向开放型办学格局转变。这就要求目标体系的设计既要体现国家战略导向,又要彰显区域产业特色,更要突出学校差异化发展定位。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 构筑三维目标体系 一是规模筑基,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办学规模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性指标,需统筹区域产业需求、生源潜力、资源约束等多维因素。要科学设定全日制在校生与社会培训规模,通过量本利分析实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实践表明,万人规模院校宜构建8至10个专业群,通过“动态调整+重点突破”机制,打造对接区域主导产业的品牌专业集群。要强化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既要严守职业本科和高职设置、评估监测、办学条件核验等基本标准,又要顺应科技发展趋势,构建“虚实融合”的办学空间,推动传统教育资源与数字资源的协同发展。要积极服务大国外交战略,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通过鲁班工坊、班墨学院等实体载体,建立职业教育国际输出的常态化机制。 二是数量驱动,优化办学要素配置水平。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构建“双师双元”矩阵,按生师比18∶1配置师资总量,“双师型”教师占比逐步提升至70%以上,每个专业群配备不少于5名产业导师。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全覆盖”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年完成不少于一个月的企业实践,并将企业案例融入课程教学的比例纳入考核指标。在实训条件建设上,明确省级实训中心创建目标,细化生均实训工位、校内实训开出率等量化指标,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集群。在产教融合载体建设上,将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现代产业学院等建设转化为具体项目,开发“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配套AR、VR虚拟仿真等数字资源,提升实践教学实效。同时,按要求建设图书和情报信息资源。 三是质量引领,构筑内涵发展价值标杆。实行就业质量双轨评价,关注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等基础指标,并追踪知名企业就业比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量等高端指标,形成“就业—发展”全链条评价体系。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毕业生人均持证率目标,增强就业竞争力。构建“产业贡献—区域发展”指标体系,依据技术服务到款额与区域GDP增长的相关性动态调整权重,推动专业标准海外输出与国际项目认证。 健全机制创新路径 确保各项目标实现 一是构建“支撑—因果—循环”逻辑链条的闭环运行机制,确保目标体系有效实施。其中,考核支撑逻辑以专业群建设、实训基地扩容为数量指标提供坚实载体支撑;因果逻辑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实习实训资源等教学资源投入,为质量指标提升奠定基础;而就业质量提升、社会贡献增强则形成规模扩张的内生动力。调研数据显示,就业率提升可有效带动招生计划和生源质量,从而形成“质量—声誉—规模”的正向循环。 二是完善动态调整机制。采用“战略解码—指标映射—地方创新”的实施路径,结合“需求感知—动态响应—持续改进”的闭环提升机制。通过建立产业需求数据库,每学期生成专业预警清单,每学年根据预警情况及时淘汰落后专业、增设新兴专业;开展“指标健康度”诊断,动态调整指标权重;设置弹性指标空间,并预留动态调整通道,确保指标体系能够灵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 三是实施三大攻坚工程。实施“立德树人铸魂工程”,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校企党支部共建等载体,推动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推进“五金”新基建工程,开发“活页式教材+数字资源包”新型教学载体,配套AR实训视频,提升教学考核通过率;开展“数字化转型突破工程”,探索AI在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作业自动批改等场景的应用,推动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四是完善三位一体保障体系。组织保障方面,成立规划实施督导组,建立调度、评估、考核机制,并将指标完成情况与绩效挂钩,确保规划有效落实。资源保障方面,创新校企共建实训室的成本分担和收益共享模式。质量保障方面,构建校内诊断、行业评价、社会反馈三维监测体系,引入国际认证机构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全方位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十五五”规划目标体系的构建,是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实践。通过“规模筑基、数量驱动、质量引领”的三维标尺,既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方向,又打通院校治理、专业建设、课堂革新的实践路径,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贡献智慧与方案。 (作者刘昕系山东省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研究院院长、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吴树罡系滨州职业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