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改风采
2025-09-13 星期六
实践赋能 打造多元协同育人模式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专业硕士培养探索与实践
赵书虹 宋乐 余虹 范一迪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提出了全新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云南大学于20世纪40年代始办商科,历经变迁,于1999年正式成立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多年来,学院紧扣“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卓越实践能力、深厚家国情怀与创新精神,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理念,秉持“立德树人、产教融合、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原则,探索以“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双维融合为统领、“三位一体”实践育人平台为基础、“实践问题进课堂→竞赛淬炼能力→产业价值转化”三级进阶的实践育人体系。

  确立“双维融合”育人导向

  强化双轮驱动

  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家国情怀与综合素质结合、本土实践与国际视野结合、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结合”,创新构建了“双维融合”的全过程育人新模式。一方面,依托“立德树人讲坛”平台,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邀请知名学者、企业家和行业专家围绕思想政治引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等主题,系统开展专题讲座与交流研讨,强化学生的职业理想与价值观塑造,夯实立德树人根基;另一方面,将创新创业训练、真实案例分析、管理实务演练等实践训练有机嵌入课程全过程,形成“听得懂、做得出、用得上”的应用型能力培养路径,切实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打通“思政育人”与“实践育人”两个环节,丰富“课堂”与“社会”两个育人场景,通过实践课程中的思政引领和价值融入,打造独具特色的思政育人品牌,彰显“三全育人”目标。

  构建“三位一体”实践平台

  实现育人闭环

  学院积极整合学生、教师与企业三方资源,打通产教融合关键环节。实施“学生—教师—企业”联动机制,联合企业开发真实项目任务,聘请行业导师全过程参与课程设计、实践指导与项目评审,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岗位需求深度对接,建立“课内外贯通、校内外协同”的模块化实践路径,将企业现实问题、实践能力要求与课程学习目标有机对接,促进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推进“知识—能力—素质”融合机制,打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完整育人链条,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可评估、可落地的实践表现。以优质课程建设为基础,坚持“严格标准、突出特色、紧扣前沿”的原则,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前沿课程开发,通过教改创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打造“产—教—研”协同机制,通过建设实践基地与自有案例库,推动产业问题与课程教学深度结合,系统构建真实产业场景与本土化案例资源,增强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本土复杂问题的能力。

  打造“三级进阶”育人体系

  驱动价值转化

  学院构建“基础层—提升层—拔高层”三级体系,基础层聚焦认知重构与本土案例课程开发,通过理论课程嵌入创新创业和管理案例真实场景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应用导向的知识体系,夯实实战思维;提升层突出任务驱动与方案开发,依托国家赛事专项训练,检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锤炼创新能力;拔高层立足产业价值转化,构建“企业命题—竞赛解题—产业孵化”的闭环体系,增加实践学分比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类专业实训赛事。优化课程设置,融入赛事相关的理论指导、案例分析等内容,为学生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将合作企业的真实需求转化为竞赛命题,实现产教协同育人质量突破。助力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建构转型升级,形成“教师产研结合、学生学做一体、企业深度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目前已建成实训实践基地75个,覆盖物流、农业、新能源、文旅等多个云南特色行业,初步形成了“课堂理论教学+企业实践锻炼”的融合机制,使本土化实践教学真正落地生根。

  截至2025年6月,学院已累计培养近6000名高素质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得国家、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3项,工商管理学科在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中获评B级,MBA项目获评QS Stars五星认证。育人模式已在多所兄弟院校成功应用,并向云南省外高校推广,累计覆盖全国100余所院校。未来,学院将基于业已形成的育人经验,依托学科优势与区域特色,强化人才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抢占新兴领域话语权,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与本土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以“商旅力量”助力云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赵书虹 宋乐 余虹 范一迪)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