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密对接国家航空战略需求。在金属材料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等专业教学及建设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服务航空为使命,持续优化航空特色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推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构建了“双协同立德、两维度启智、三途径赋能”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双协同立德 价值引领贯穿育人全过程 理论与实践协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课程为载体,将首任校长、“强-5之父”陆孝彭等航空先驱的感人事迹,以及“航空材料失效分析”“航空热表工艺”等典型工程案例,有机融入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通过真实故事与场景,生动阐释“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精神内涵,建设航空特色课程思政案例库,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在课堂教学、实验实训、项目研讨等多环节深度融合,达成日新自强、知行合一、润物无声的育人成效。 课内与课外协同:依托“全国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及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发等单位的实习实践基地,积极组织航空开放日、校友分享会等主题活动。在课外实践中融入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延伸课堂所学至真实产业环境与社会服务,推动学生实现从知识积累到素养提升的跨越,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素质拓展”育人生态。 两维度启智 实现知识体系与教学方式双优化 课程与团队并重:面向先进航空产业发展需求,以知识结构、学习时序和课程内容为核心,建设涵盖“航空先进材料”“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等航空特色课程群,打造覆盖材料专业基础与航空特色的高水平教学团队,“航空材料腐蚀与防护教学团队”“材料科学与工程核心专业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群教学团队”获评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 虚拟与现实结合:推动实践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覆盖航空材料制备、加工与性能表征的综合创新实验体系。依托省级“复合材料飞机垂尾热压罐成型虚拟仿真实验”和国家“飞机起落架热表处理工艺控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以虚实融合教学增强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途径赋能 融合创新全面提升综合能力 产教融合:与航空工业、中国航发等企业深度合作,共建覆盖航空材料全产业链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航空类专业实习实践全覆盖。积极引入产业专家资源,聘请航空企业的“总冶金师”“总工艺师”担任导师,参与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等环节,将企业真实技术难题与工程案例融入教学。通过校企“双导师”模式,有效培养学生面向航空产业的系统思维与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提升职业竞争力。近年来,毕业生中就业航空企业及升学航空类高校的人数占比超过50%。 科教融汇:注重将科研前沿融入课堂教学,教师团队积极把航空材料领域全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科学思维、创新方法与创业经验嵌入教学全过程。通过“科教融汇导师化”与“科技创新项目化”双轮驱动,依托在研航空类科研项目,引导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在真实科研环境中培养问题解决与团队协作能力,全面激发创新潜能。 赛学共促:建立健全竞赛培育长效机制,开设“材苑班”,组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系统性地选拔和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教”,将竞赛项目与专业课程内容、实验教学及创新能力训练紧密结合,推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理论认识、锻炼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该模式有效促进了课程学习实效的提升,构建了“教学—竞赛—创新”良性互动的育人循环,全面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养,为培养高素质航空材料类专门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彭叔森 刘光明 王帅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