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校长周刊·实务
2025-08-22 星期五
奏响“四部曲” 唱出乡村振兴“好声音”
——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宜宾技师学院)特色办学实践
  学生学习有机肥施肥技术

  庆岭镇农业现代化产教融合基地鸟瞰图

  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宜宾市,有一所以精诚治学、匠心育人而著称的特色学校——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宜宾技师学院)。学校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以服务“三农”为宗旨,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构建“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建设—‘新农人’培养—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推广”现代农业产教融合示范体系,打造集教学实训、就业创业、研学实践、劳动教育、农技培训与推广于一体的“新农人”培养体系,通过“教师+学生+当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伙人”模式推动适度规模化经营,让职业教育成为乡村振兴的“加油站”,为地方乡村振兴提供充沛的力量。

  育训融通

  奏响乡村振兴“人才曲”

  学校将“新农人”培养作为切入点,探索实践育训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兴农人才的种子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中破土而出。

  以生为本,深耕“三个课堂”。学校创新“教室课堂(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田间课堂(田间培训+生产指导)”“云端课堂(线上课程+远程答疑)”三类课堂形态,无缝衔接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在基地内搭建“教室课堂”,专家、教师依据农业生产周期与学生能力,精心设计农业理论课程,为实践操作筑牢理论之基;在田间地头开设“田间课堂”,专家、教师化身实践导师,现场示范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产品采摘加工等实操技能,组织学生分组演练并纠偏,同时邀请农民“土专家”、种养大户分享“土办法”与实战经验,让教学更接地气,帮助学生积累生产经验;利用网络资源开设“云端课堂”,学生在平台提问、晒作业成果、交流心得,专家、教师线上答疑、远程指导。“三个课堂”交互实施,解决了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和农业技能学习存在的时空矛盾,形成了“理论—实践—持续指导”的闭环。

  因材施教,精准化培训全覆盖。学校聚焦乡村生产一线技术需求,重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包括农业生产、农产品初加工、小型农机具运用与维修、电商直播运营等“短平快”技能培训,提升乡村劳动力的技能;对接“以农为主”的单一化产业结构向农旅融合、商旅融合、文旅融合、学旅融合的乡村产业转型发展需求,针对农技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返乡创业大学生等,开展农产品电商、智慧农业技术培训;针对职校学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开展经营管理、电商营销、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构建“标准—场景—证书”“三位一体”农业技能培训模式,以现实生产场景为考核载体,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就业纽带,吸引更多、更优秀的有志青年投身农业产业,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充分的专项技术技能型人才储备。

  课程赋能

  奏响乡村振兴“产业曲”

  学校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精准对接产业链,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助力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开发特色课程。学校开发粮食、果蔬、菌类、水产等新品种的种植养殖技术特色课程,涉及川香优水稻、宜香优2115水稻、紫玉米等7种优良粮食作物,七彩羽衣甘蓝、宝塔菜、金皮西葫芦、金妃小番茄等40余个果蔬品种,灵芝、鸡腿菇、猪肚菌等10余个菌菇品种,中华倒刺鲃等10余个水产品种。开发“农业机械化”等专项技术课程20余门和“农场管理”等经营管理类课程10余门,满足了乡村振兴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多元发展注入新动能。

  建构“三阶递进”课程体系。第一阶段(第1—2学期),聚焦“知农”课程,加深理论认知。通过精心策划的“农耕文化周”活动,让学生参与农田耕作,感受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培育学生“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的职业情怀。第二阶段(第3—4学期),聚焦“会农”课程,推行“基地轮岗制”。学校依托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基地,将现代农业技术与“电子商务”“机械加工技术”等课程深度融合,开展涵盖农业机械、乡村旅游、作物种植等领域的实战操作培训,学生在智慧大棚、水产养殖区等8个功能区进行岗位实训,亲历农业生产周期,精准把握种植要点,真正掌握“会农”技能。第三阶段(第5—6学期),聚焦“兴农”课程,开展“项目负责制”实践。学校紧贴行业需求,以“农场管理”“电子商务”“电商直播”等特色课程为抓手,开发直播带货实操、农村电商平台运营等实训项目,打造直播间供学生开展直播演练与短视频制作实训,积累真实项目经验。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流转土地果蔬种植,承担农产品营销任务;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土壤检测、作物选种、播种施肥等操作,定期观察记录作物的生长数据,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参与农产品的收获、分拣、包装等环节,保障农产品质量,在真实的项目活动中练就“兴农”本领。

  “三新”助力

  奏响乡村振兴“科技曲”

  在学校与四川省宜宾市高县庆岭镇共同打造的农业现代化产教融合基地里,20余种高品质绿色蔬菜进入采摘高峰期,专家为学生讲解采摘技巧:“摘之前需要把瓜藤牵起来顺整好,然后双手扶着藤,往有喷淋系统的方向牵去,才便于采收。”

  基地不仅是农业科技的试验田,更是乡村科技振兴的实践课堂。学校以基地为载体,实施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成果转化“星火”行动。新品种的种植与推广是振兴传统种养产业的基础,学校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建立新品种“引种—筛选—示范—推广”体系,示范引种优质高产粮食作物、高附加值蔬菜水果、稀有畅销水产,构建“粮食+蔬菜+水果+水产”的农业品种库,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学校大力示范推广精准施肥、智能灌溉、智能温室、无人机植保、水肥一体、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乡村带来新的活力与希望。新装备的应用与实践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精准化升级的有力举措,学校推广适合区域生产条件的现代农业机械和智能装备,通过智慧大棚、稻田综合种养、鱼菜共生循环种养、果蔬立体种植等种养模式,降低农户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产出质量,每亩土地年产值达1.2万—3.5万元,果蔬单季产值可达2万元,显著提升了土地经营效益。从“靠天吃饭”到“云端种田”,从“面朝黄土”到“智慧耕耘”,从“人扛牛拉”到“机种机收”,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适应性强的优势,前瞻布局绿色农业技术、智慧农业设备运维、乡村数据治理等新兴领域,引入物联网大棚管理、光伏农业系统维护等教学内容,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五方联动

  奏响乡村振兴“协同曲”

  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亦非一人一事之力。学校牵头成立宜宾市职业教育集团,构建“政行校村企”五方联动、共同建设、多元评价、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运行机制。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统筹协调完成土地流转,负责流转土地的道路修缮、基地供水和排水等基础农业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夯实发展基础,校地共建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基地8个(总面积约1260亩);以行业协会为引领,农业科学院、高校专家提供“耕、种、管、收”全流程线上线下技术指导与标准培训,服务农技人员、农户等,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近两年培训7000余名学生及周边农户,成功推广新品种60余个、农业新技术20余项、新型种养模式10项,形成了“专家引领、基地示范、农户参与”的推广体系;以学校为主体,创新“1+1”柔性就业模式,优先推荐农村籍学生至当地优质企业就业,依托农业基地培训支持学生返乡创业,向学生家庭及县(区)推广新品种和新型种养技术;以乡村为保障,组织农技人员、周边农户等以“合伙人”身份参与种植,提升土地利用率;以企业为依托,联合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宜人宜礼”区域公共品牌搭建电商平台,开设课程,提升学生的营销技能,线上销售农产品及文旅产品,增加“合伙人”与农户营收。

  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宜宾技师学院)躬耕不辍,积极进取,人才培养成果丰硕,造就了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农工复合型人才队伍。产业效益显著提升,设立“菜地火锅”“农耕研学”等农文旅融合项目,推动技术成果向田间地头转化,实现了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实践”的广泛辐射。学校先后获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会改革试点院校、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三名工程”五星名校建设单位、四川省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育先进集体、四川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单位、首届四川省美丽校园。学校创立的“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模式为同类职业院校及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李小华 温小琼 唐德贵 黄兵)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实务 03奏响“四部曲” 唱出乡村振兴“好声音” 李小华 温小琼 唐德贵 黄兵2025-08-22 ——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宜宾技师学院)特色办学实践 2 2025年08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