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视窗
2025-08-16 星期六
临沂电力学校
三链协同 五维赋能 打造电工培训高地

  临沂电力学校10余年深耕电工培训,实施“三链协同,五维赋能”模式,精准对接产业需求链、优化教育资源链、融合职业发展链,并在技能、素养、安全、创新、学习5方面赋能学员。目前,学校已举办500余期培训,惠及10万余人,缓解人才缺口问题,成为电工技能培训的重要基地。

  改革创新:从“三脱节”到“三链协同”,筑牢培训根基

  “过去,我们的培训总感觉差点火候——内容跟不上智能电网新技术,模式满足不了企业和学员的多元需求,资源整合也跟不上教学节奏。”临沂电力学校培训中心负责人说,之前培训的“三脱节”曾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为破解产教融合中教育与产业脱节、人才供需不匹配的难题,学校创新构建并深入实践需求链、资源链、保障链“三链协同”体系。需求链精准对接企业实际需求,资源链整合校内外教学与设施资源,保障链强化政策支持与运行机制,三者协同运作,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课程改革与师资共享等方式,有效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应用型技能转化效率。

  在需求端,学校精准发力,成立专项调研专班,创新采用“季度走访+实时反馈”双轨并行机制,常态化深入电力企业生产现场及社区服务一线,精准捕捉行业痛点与发展趋势。聚焦智能电网运维技术升级、新能源储能并网瓶颈等前沿领域的技术迭代需求,通过高效的数据分析与专业研判,建立起敏捷响应的“需求—课程”快速转化通道,确保培训内容能即时匹配行业新动态,始终与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保持同频共振。

  在资源端,学校充分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校内发挥55个实训室形成的专业群优势,校外联合20余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主动引入真实项目与行业标准;依据需求链精准输入,灵活组建跨学科、强实践的专家教学团队,同步配套开发模块化、场景化的实训平台与数字资源库。学校自主研发的18部校本教材及“理论+实操”微视频矩阵,共同构建起“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立体化资源生态,为高质量技能供给筑牢根基。

  在保障端,学校同步加强制度支撑保障与过程管理,建立严格的课程质量评估标准和持续改进机制,配套制定激励考核办法,形成闭环管理,全方位保障“三链”高效协同运转,显著提升人才培养的精准度与适应性。在质量保障方面,坚持“铁腕治理”,由校长领衔的25人专家团队实施闭环管理,“智能监控+刷脸考勤+教考分离”体系确保培训全程可追溯;“双师锻造计划”推动教师深入企业实践、行业骨干驻校教学,锻造出一支“懂技术、会教学、通产业”的高水准师资队伍。

  创新赋能:“五维模式”让电工培训“活”起来

  刚参加完培训的社区居民王师傅说:“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学高压电工实操,还能通过手机回看课程!”这正是学校“五维赋能”创新模式带来的新体验。

  模式上,学校打造“学校课堂+现场课堂+云端课堂”三维体系。“学校课堂”打牢理论基础与实训功底,“现场课堂”深入企业车间、社区一线开展实景教学,“云端课堂”实现课程点播、实时互动,打破时空限制,每年服务超5000名在职学员。

  内容上,学校实施“分层定制”策略。从基础电工到智能电网运维,构建“基础—专业—高阶”三级课程体系,为企业员工、待业青年、退伍军人等不同群体量身定制方案,18部校本教材及配套微视频精准对接岗位能力需求。

  技术上,学校电力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更添“智慧味”。VR/AR技术模拟复杂故障处理场景;“云课堂”小程序集成教学、测试功能,实现电力知识随时随地可学可练。

  服务上,“需求调研—定制培训—就业推荐”“一站式”服务贯穿全程。学校为企业“送教上门”,为学员开设“弹性课时”,联合20余家企业搭建就业通道,近年来,成功帮助3000余名待业人员持证上岗。

  硕果满枝:育训并重,托举10万余名技能人才

  自2009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来,临沂电力学校已累计举办500余期培训班,覆盖10万余人次,学员持证上岗率显著提升。教学成果持续产出:“电工速查速算口诀200例”被评为山东省社区教育精品课程资源,“电缆短路故障测试”荣获全国电力行业培训数字化微课竞赛“最佳呈现奖”;学校多次荣获“山东省电力行业培训先进单位”称号,21名教师荣膺“行业育人先锋”称号。品牌效应持续释放:“电工‘充’电站”等项目入选国家、省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用电知识社区教育大讲堂”成为国家社区教育“能者为师”实践创新项目,市级荣誉奖项不胜枚举,成功构建“国家—省—市”三级品牌矩阵。

  未来,学校将聚焦校企共建产业学院,运用AI与大数据构建智能培训生态,积极拓展新能源运维等新兴领域,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电力动能”。(黄林)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4三链协同 五维赋能 打造电工培训高地 黄林2025-08-16 临沂电力学校 2 2025年08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