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作为民办应用型高校,聚焦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主动融入区域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学校深刻认识到,服务乡村振兴既是践行“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也是履行社会责任、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学校将服务乡村振兴视为深化产教融合、检验育人成效、拓展社会服务能级的关键突破口,系统构建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实效为检验标准的“产—教—服”融合链,形成了一套可推广的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 科学布局,筑牢“产—教—服”融合根基 服务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的战略引领与制度体系的坚实支撑。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了制度保障与行动理念深度融合的框架体系。 组织赋能,制度先行。学校于2022年1月成立乡村振兴学院,统筹协调全校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实施“十百千工程”,建设涵盖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乡村振兴带头人培养等十大基地,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提升经济竞争力。通过完善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与保障制度,确保工作常态化、规范化与可持续发展。 理念引领,思路明晰。学校创新性提出“一二三”工作理念,即“围绕一个中心、搭建两架桥梁、推进三大举措”,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产—教—服”融合链的构建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和系统保障。“一个中心”是指围绕建设“地方性、应用型”大学中心任务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两架桥梁”,一是指搭建“校地政企”合作桥梁,整合社会资源;二是指搭建校内学科专业协同桥梁,促进跨学科协同创新,形成服务乡村振兴的综合优势。“三大举措”,一是指拓展校地合作渠道,以江夏区为中心,构建“一区多点”辐射湖北省的合作网络;二是指深化实践基地建设,强化校地、校企联系,开创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局面;三是指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内外联动多方资源。 将乡村变为课堂,形成“产—教—服”融合生动实践 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核心职能,将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转化为育人课堂,实现“真实场景项目化教学”和“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奔赴。 “走出去”建基地。学校与多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江夏区小朱湾、梁湖农庄、云稼慢乡、湖泗街道等地挂牌成立乡村振兴实践教学基地。 “引进来”设平台。将企业真实场景引入校园。例如,学校与武汉霄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建电商直播实验室,学生进行农产品直播营销实战;与江夏区融媒体中心共建联合设计工作室,学生参与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项目,实现产教无缝对接。 项目驱动,锤炼实战化能力。一是以赛促学强技能,学校举办“青龙杯”电商直播大赛,学生积极推销江夏农产品,部分单品创下55万元的销售业绩,提升实战能力,增强市场意识;二是文化浸润育情怀,组织学生身着汉服参与小朱湾端午“走桥”等民俗活动,在梁湖农庄参与支农服务,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三是劳动教育砺品格,学校对接农业企业建设劳动教育基地,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参与生产,体验耕耘收获,培养劳动精神与艰苦奋斗的品质。 多维度协同赋能,建立“产—教—服”融合有效运行机制 学校坚持科研和服务并举,精准服务乡村振兴,形成了人才培养、科技支撑、文化引领、产业服务等多维度协同赋能的格局。 精准调研,为“产—教—服”融合准确定位。深耕江夏,由学校领导带队深入街道及农业农村部门、文化和旅游部门等进行调研,掌握区域乡村振兴现状、需求与挑战。辐射湖北省,深入武陵山区(五峰县)、大别山区(英山县)等识别差异化需求,为精准帮扶奠基,达成电商培训、宝石加工等多领域合作意向。 发挥人才培育服务优势。研判自身优势,明确助推方向。一是与五峰县签订协议,在宝石加工技术提升、电商人才培训、基层干部培训等方面提供定向支持。二是选派6支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梁湖农庄开发“夜经济”项目,注入新客流;为武汉霄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定向培养输送懂生产、精电商的实战型销售人才。三是向江夏区中小学(如郑店中学)派遣学生担任社团指导教师,缓解艺体师资匮乏的压力,同时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学校累计参与服务学生189名,实习生32名。 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一是文化墙绘“美”乡村,组织师生在崇岭村、洪山镇、大兴村等地开展文化墙绘活动,焕发乡村新活力;二是校校联动、共育发展,与江夏区8所中小学成立教育联盟,学校学生帮助其组织中小学生社团活动,实现“互为资源、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凸显文创设计“兴”产业特色。学校与“江夏有礼”品牌合作,师生为藠头、莲子米等设计兼具地域特色与现代审美的文创包装,提炼地域符号,降低设计成本,提升附加值;组织多专业师生参加“龙虾莲藕节”开幕式,进行文艺展演,助力品牌宣传、高效推广。 运用多种手段宣传“产—教—服”融合。一是线上宣传展成果,依托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深度报道电商助农、产业帮扶等成效,提升学校美誉度;二是线下举办讲座讲堂,组织交流活动,营造服务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三是向权威媒体推介创新模式和案例,相关工作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树立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良好形象。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创新构建“产—教—服”融合模式,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强化办学特色、拓展社会功能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方案,探索出一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深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一是育人模式创新,将乡村变为生动的课堂,通过项目化教学与在地化服务,提升人才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社会效能双提升;二是服务模式升级,学校突破单一技术或人才输出的局限性,形成集人才培养、应用研究、文化传承创新、产业服务于一体的系统性赋能模式,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三是校地共生共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深入合作,构建以共同目标为纽带、以资源共享为基础、以互利共赢为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共同体。 (胡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