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周刊
2025-08-06 星期三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多维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一直秉持“笃学敬业,求是创新”的校训和“精益求精,崇师尚学”的“工师精神”,系统分析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创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扎实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精准化创新实践,多形式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活动,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智慧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引导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着力培养具有“大国良师”品质的职教教师和具有“大国工匠”品质的应用型人才。

  树立网络思政教育

  精准化理念

  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面临新技术、新环境、新需求,如何扎实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是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树立网络思政教育精准化理念,精准把握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发展需求与社会人才需求,构建网络思政教育精准化体制机制,形成良好的网络育人氛围,强化网络思政教育。

  搭建交流学习的优质平台,拓宽研究视野和研究边界。学校举办“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探索”研讨会,国家教育部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以及多家单位的领导、专家参会,共同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

  着力建设研究基地,夯实科研基础。学校根据吉林省宣传部门、吉林省教育部门、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下发的通知,组建并上报多个基地形成材料,“吉林省数字出版研究基地”成为首批批准建设的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为学校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学校着力建设“特色化网络安全产教融合创新中心”,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为网络思政教育提供更多人才助力。

  优化网络思政教育

  精准化策略

  优化策略是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精准化的重要途径。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通过个性化教学模式、互动参与、情感教育等方式,有效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校持续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促进全校及时更新办学理念、加快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推动网络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

  优化思政理论课,挖掘课堂潜力。马克思主义学院设有面向学生开放的VR实训室,将所有思政教育课程植入VR设备中,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虚拟实践带来的震撼,从而更好地将思政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场馆的思政课”活动,通过演绎的方式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厚植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在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学校报送的作品《发扬红旗精神 践行青春使命》获得本科组三等奖。

  深耕易班建设。学校以“平台化+项目化+品牌化+服务化”为工作思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形式以及“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育内容,致力于建设“易班平台+”校园新媒体矩阵。拓宽思政空间、拓展教育功能,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易班建设工作成果多次在易班网首页、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等平台上展示。设置“学生服务”“辅导猫”“易班优课”“校园百事通”等10余个服务板块以及20余个管理模块,通过打造校本化轻应用集群,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积极参加吉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组织开展的吉林省高校易班优课大赛等多项活动,深入探索网络思政教育的新形式和新内容,巩固壮大校园网络思想舆论阵地,切实提升网络育人的功能和效果,获得全国优秀易班工作站、全国易班优秀案例、中国大学生在线校园行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称号。

  强化长白山技能名师工作室建设。学校创建成立网络安全工作室,招收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系统的网络安全技术训练,形成“导师制、小班化、自主化、前沿化”“一制三化”实践育人机制,践行思政引领、德育为先,坚持专业技术能力与综合素养培育双向并行,扎实培养了百余名思想先进、技术过硬的网络安全创新型人才,同时为网络空间安全新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丰富网络思政教育

  精准化内容

  丰富、鲜活的网络思政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载体。学校将坚持思政教育工作的政治性放在首位,在做到“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榜样教育、社会实践等作为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源,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精准化,充分运用网络、音视频等手段,发挥师生专业优势,结合热点事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公益等选题类型,积极创作优秀网文、微电影、微课堂、微动漫等网络文化作品,结合重大事件、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师生创作短视频,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创新开展各种活动,把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引入校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以文化人、以艺育人,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不断提升职业素养,成为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人才。举行“匠心永恒——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大学生思政大课”,组织400余名学生共同观看话剧《匠心永恒》,用艺术形式激活工业记忆,将工匠精神从抽象模仿转化为可触摸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工匠文化,传承工匠精神,锻造过硬本领,积蓄奋进力量,践行使命担当。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结合自身特点,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吉林省高校“读校史 学党史 筑信仰”短视频大赛,《述往思来 向史而新》《高举旗帜跟党走 百年征程再出发》两部作品获奖。秉持“创新引导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路,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吉林全面振兴,组织学生参加第七届吉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金奖4项、银奖5项、铜奖8项,充分展现了学生“有突破、有特色、有新意”的状态与表现。以“传承红色基因 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开展组建宣讲团、开发优秀课程等一系列育人活动,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红色文化进课堂、入生活。

  建设网络思政

  教育队伍

  网络思政教育精准化的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着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网络素养,强化辅导员队伍、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及社会工作人才专家在各自领域的力量和作用,将精准思维全面深刻地应用到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

  建强辅导员队伍。学校连续举办多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从基础知识测试、案例分析、谈心谈话、理论宣讲四部分入手,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和教育管理服务水平,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扎实开展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培训,从网络思政教育、思想理论和价值引领等方面出发,提高辅导员的理论修养,更新辅导员的教育观念,帮助辅导员增强工作技能和育人意识,明确工作定位与方向。举办思想政治辅导员网络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党性修养、领导力、执行力、纪律意识、规矩意识、专业素养和治理能力。

  培优教师队伍。学校将红色文化融入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开展专题理论学习、邀请专家作专题报告、定期组织全体教师观看微党课和红色影片、带领教师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体验学习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用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坚守育人初心。组织教师参加第六届吉林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中国青年》《二十四节气之清明传统习俗与饮食养生》《筑牢网络育人阵地,增强时代新人培育引领力——基于易班平台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实践》分别在网络文章赛道、微课赛道、工作案例赛道获奖。

  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开展首批课程思政结对共建先进典型遴选暨紧缺人才培养定制班校级培育项目,选树课程思政结对共建先进典型并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构建全校上下共同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拓宽网络思政教育

  精准化平台

  学校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借助多个平台的联合力量构建更强大的教育阵地,以提高教育的互动性与趣味性,更有效地进行网络思政教育。学校深入挖掘各类思政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一网两平台”建设,以易班网为基础,整合“今日校园”应用平台和“吉林工师学工在线”微信公众号两大平台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打通学校相关信息系统,整合相关数据,对接“学工系统”资源,通过多点融合,打造网络思政教育载体。

  强化学校微信公众号建设。“吉林工师学工在线”是学校开展学生工作的微信公众号,创作了大量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优质网络文化作品,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的各个环节,拓宽了网络思政教育精准化平台,构建了网络思政教育精准化新格局,累计发布推文3000余篇、关注量超万人,切实发挥了网络思政育人功能。“基于‘易班’的思政数字化转型,构建辅导员视域下‘六进模式’大学生德育成绩研究”入选“易班产品设计和优化”工作项目。

  扩大“五爱”教育推广渠道。学校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依托网络,与多种媒体融合,线上和线下同时开展“五爱”教育活动。其中,学校在线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发挥“新媒体+”功能优势。拓展工作载体,创新活动形式。开展“五爱”教育专题网络文化活动,创新微视频播报、网文征集、创意摄影等多种吸引学生的形式,用学生“爱看、易懂”的方式打造“五爱”教育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在易班和微信公众号上广泛传播。

  开辟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学校围绕“四史”学习教育积极开辟线上线下学习平台,高度重视并认真开展“同上‘四史’思政大课”活动,组织全校学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按时收看,认真学习,并进行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感想,在课后积极撰写心得体会。线上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作品征集活动,产出优质作品200余部。

  未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将持续深耕数字沃土,让每一份教育关怀都精准抵达青年心间,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培育出信仰坚定、思维敏锐、勇担使命的时代新人。

  (纪晨 吴望治)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 03多维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 纪晨 吴望治2025-08-06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2 2025年08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