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当下,对学生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已成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尺。然而,思维的无形性与内隐性,使得评估学生历史思维水平、诊断思维问题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寿光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敏锐洞察这一现状,以思维可视化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路径。 更新教学理念 让思维“浮出水面”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对历史事件和观点进行客观分析;在面对复杂的历史现象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应对复杂性;敢于挑战传统假设,从新的视角解读历史;对权威观点保持理性的质疑态度,并始终保持对历史的好奇心,主动探索历史的奥秘。 为避免教师仅侧重于知识的单向传授,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能被动接受,限制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寿光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积极倡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将思维可视化策略引入高中历史课堂,通过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举措,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设疑,推动了教师从“教书匠”向“思维导师”转变。同时,也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等形式,将自己内心的思考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一来,原本隐匿于学生大脑中的思维过程便“浮出水面”,教师能够据此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也在梳理思维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有力推动深度学习的发生。 巧用可视化工具 为课堂注入活力 基于历史学科知识碎片化、概念抽象化等显著特征,寿光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并着重运用思维导图、表格、地图这三种可视化工具。这些工具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学生思维的新世界。 思维导图是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师”。高中历史学科具有信息量大、时间跨度长、事件和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特点。走进寿光市的高中历史课堂,常见的一道风景便是学生手中的思维导图。可以说,中国古代史中,从夏商周到明清,历经数千年,朝代更迭频繁,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知识丰富繁杂。无论是梳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还是分析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思维导图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学生会将不同朝代的制度特点、发展脉络等内容作为分支进行详细阐述。在绘制过程中,他们需要对大量知识点进行梳理、筛选和整合。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更让他们在脑海中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许多教师反映,自从引入思维导图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回答问题时也更有条理。 表格是对比分析的“利器”。在高中历史学习中,面对历史教科书中既定的知识编排顺序,以及一些复杂、抽象的语言和文字反映出的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需要在头脑中对其进行重新编排处理,对相似或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时,表格成为寿光市高中历史教师的首选工具。表格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数据型、文字型、对比型、总结型等。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教师会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表格类型加以使用。在学习历史上的经济数据时,数据型表格能够清晰地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在梳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时,文字型表格更为适用;而在进行历史现象的对比分析时,对比型表格则能发挥出独特的优势。 例如,在讲解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教师设计包含“时间、主要发明、特点、影响”等项目的表格。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对比分析等方式,将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填写到表格中。在填写过程中,能够直观地发现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这种直观的对比分析方式,让原本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历史地图是还原历史场景的“时空机”。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具备在特定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地图作为历史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资源,成为实现思维可视化的有力抓手,能够强化学生时空观念,实现课堂深度探究。历史地图能够直观地呈现出历史事件的地理位置、范围以及相关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还原历史场景。在学习丝绸之路相关内容时,单纯的文字解说难以让学生形成深刻认识。教师通过展示不同时期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让学生直观看到丝绸之路的时代变迁。从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初步形成,到唐朝时期的繁荣发展,再到明清时期的变化,学生通过地图能够清晰地看到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路线走向、贸易往来情况等。同时,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进行历史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分析问题,实现思维可视化,有效挖掘历史地图的学习引导作用,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强化过程复盘 形成思维自觉 思维可视化教学不能仅仅依赖工具,更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寿光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深知此中要义,一方面特别强调课堂思维创新,突出主题引领、情境创设和问题设置在课堂教学中的突出地位,以促进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另一方面思考如何把课堂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自觉,引导学生将内隐的思维过程显性化、结构化,通过回顾、反思、提炼,固化有效的历史思维方法,最终内化为自主、理性的思维习惯。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结构化复盘。学生基于可视化成果,向同伴或教师复述或展示其解决问题的整个思维过程。然后,通过自我审视、同伴质疑、教师追问相结合的方式,精准定位逻辑漏洞和工具使用误区。通过反复的“可视化记录—结构化复盘—提炼优化—迁移应用”的循环,学生不断强化对有效历史思维方法的认知和体验。初期需要教师引导和有意识地运用可视化工具进行复盘,随着实践的深入,学生逐渐能在面对历史问题时,自发地运用复盘习得的思维框架进行思考,即使不再每次都画图,也能在心中“可视化”其思维过程并自我监控,形成思维自觉。 寿光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在历史学科思维可视化教学领域的实践,为学生深度学习与思维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们在历史学习中,不仅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常相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