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3 星期四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多维打造“食品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自1962年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历经60余年砥砺奋进,通过构建“食品+”科教产教双轮驱动的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体系,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解决了原始创新驱动力不足、科研与产业脱节等问题。该体系以学科交叉、产教协同和国际融通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兼具科学精神和工程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推动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经过多年发展与实践,该学科于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教育部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

  打破学科壁垒,构建“食品+”交叉融合培养体系

  食品学院通过推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结合“学科交叉+平台联动”的软硬件协同模式,创建科教融汇、产学结合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进而打造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新生态。

  在课程建设方面,食品学院对学位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性重构,将“食品酶学”“数学建模”“创新思维与交叉科技前沿”等前沿课程纳入学位必修课,同时开设了“食品数据机器学习基础及应用”“产业导向的研究生科研思维与实践”等跨学科选修课程,以强化学生创新思维与交叉学科研究能力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食品学院打造了本硕博贯通的食品AI卓越创新班,采用“3+N”本硕博贯通式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食品+AI”交叉课程体系,并由优秀导师团队进行全过程介入式培养。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六大国家级别科研平台,深度交叉轻工技术与工程、医学、机械工程等6个学科,组建“未来食品科学中心”,打造面向未来发展的健康食品智慧制造综合交叉研究平台。通过“以点带面”创建以“食品+”学科群为核心的国际引领、多学科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以及“以线构体”顶层设计交叉课程体系和平台实践体系,打破学科与专业边界,实现学院间科研平台联动,形成“食品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强化创新实践,打造“科学精神+产业创新”双轮驱动培养模式

  食品学院通过构建多维立体协同联动机制,有效破解了研究生原始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形成了“科学精神+工程能力”的创新培养理念,为研究生教育注入新动力。

  针对科学与产业融合困难和“为科研而科研”等问题,食品学院以“科学精神+产业创新”双轮驱动,构建了“学术前沿—工程实践—企业应用”有机融通的实践链条。课题设置紧密围绕企业需求,在课程教学中重点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创新性地打造硕博贯通课程,并采用“学术大师+行业专家”的“双师”授课模式,显著增强了课程的前沿性和实践性。在此基础上,建设国际先进、学科交叉、硕博贯通的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方案,并启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质量工程综合能力发展提升计划。

  食品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构建多维科研平台协同育人体系,建立了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引领的3个国际平台、6个国家级别科研平台、25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以及230余个与企业共建的立体化实践基地。此外,学院还建成协同创新大楼,吸引了22家规模以上企业以“模块化”方式入驻,形成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三库”同行,构建导师库信息化平台

  面对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带来的质量提升挑战,食品学院推动传统“一对多”师徒制向“四维一体”“多导师”协同指导模式转变,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与指导力量,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式下质量提升的矛盾问题,进一步优化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食品学院引入导师库、行业导师库、督导库“三库”信息化平台,利用数字化手段简化研究生教育平台体系产出和质量监督流程。基于大数据分析,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的闭环机制,提出“食品+”协同创新、“科学精神+产业创新”双轮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新理念,面向产业需求培养领军人才。此外,学院还以研究生为核心,打破学科、学院和国际边界,建立全程督导制,形成由校内导师、国际学术导师、交叉型导师、产业导师组成的“四维一体”培养体系。

  目前,食品学院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学院已为食品产业输送了3000余名优秀人才,其研究生培养体系与行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闭环,并获得了社会各界和行业的广泛赞誉。未来,食品学院将继续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构建新时代食品类专业研究生教育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为培养卓越的食品人才以及推动食品行业创新发展贡献更多的“江南力量”。(邱超 朱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7多维打造“食品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邱超 朱伟2025-07-03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2 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