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面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深化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类专业教育改革,结合“红色文化铸魂、数智技术赋能、湖湘文脉传承”的育人理念,创新构建了“课程链—创新链—实践链”的“三链协同”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出一条兼具时代特色与地域底蕴的建筑类人才培养新路径,为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贡献“湖湘方案”。 课程链融入红色基因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鲜活的红色建筑是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生动教材。学院把思政课堂搬到红色建筑中,组织师生开展测绘保护、活化设计等实践,将红色基因提炼为“历史建筑结构解析”“乡村振兴空间叙事”等教学模块,嵌入“设计基础”“地域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表达与建构实习”等10门核心课程。 在课程实践中,学生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原岳麓书院历史场景,以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技术展开与红色建筑的“对话”;课堂外,“可触摸的党史课”“红色筑梦工作坊”等品牌活动累计吸引1200余人次参与,实现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双螺旋”上升。如今,红色教育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相关活动入选省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影响辐射中南地区的多所高校。 创新链引入数智技术 科技引领培育时代新人 在岳麓书院虚拟场景中感受红色书院文化,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数字模型里感悟革命年代的青年担当——生动的虚拟重构场景,为红色教育提供了全新载体。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全新路径。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顺应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围绕红色资源创新提出“数字孪生+智能交互+生成式建造”教学模式,建成“数字建构实验室”和“智能交互体验中心”两个高标准实践平台。师生利用无人机激光扫描设备、智能机械臂、沉浸式体验设施等先进技术,数字化重构35座红色建筑,形成特色鲜明的红色建筑数字资源库。 依托红色建筑数字资源库,学院师生积极开展“红色建筑数字活化”创新实践项目,探索红色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新型表达方式。学生团队主导的“红色建筑数字活化”等项目相继获得国家、省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成果多次受邀参加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并多次荣获优秀传统建筑设计奖等奖励;师生协作获批多项相关发明专利。数智技术赋能下的创新链,进一步丰富了红色文化育人载体,实现学赛研用深度融合和闭环发展,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素养,推动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 实践链聚焦地域服务 书写传承湖湘文脉新篇 在传统民居修复现场感受乡土文化的温度,于革命旧址测绘中体会红色历史的厚度——鲜活的乡土实践,成为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传承湖湘文脉的重要阵地。学院打造了“匠心学社·红色建筑保护与创新”实践平台,4年来组织师生300余人次深入基层一线,累计完成乡村建筑振兴、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项目50余个。通过现场实地考察、测绘调研、修复设计,师生团队不仅有效改善了地方建筑风貌,更推动了当地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赢得了广泛赞誉。 实践链的建设,不仅限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更在于培养扎根地方、服务社会的时代新人。学院师生在实践中形成丰硕成果,先后出版了以湖湘地域建筑文化为核心的专著、教材多部,获得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成功培育省级“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品牌项目。通过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学院帮助多个乡村进行振兴规划设计,推动了一批乡村旅游与红色文旅产业项目落地见效。师生在社会服务中厚植了家国情怀,锻炼了专业技能,“文化浸润—技艺传承—社会服务”的实践生态圈正有效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书写着传承湖湘文脉的时代新篇章。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以“课程链—创新链—实践链”协同推进,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着力将红色基因、数智技术、湖湘文脉融入育人全过程,取得显著育人成效。未来,学院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三链协同”模式为支点,培育更多心怀“国之大者”、兼具创新精神与文化底蕴的新时代建筑类人才,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奋力书写建筑教育的“湖湘答卷”。 (熊鹰 吴世海 王宇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