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校长周刊·实务
2025-05-23 星期五
梧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知行并进 创新外语课程育人体系

  梧州学院外国语学院积极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深化外语教学改革,推动语言教育与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合。学院立足课堂教学主渠道与课程建设主战场,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了一套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外语课程育人体系,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能讲好中国故事和本地故事的高素质外语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新思路。

  跨学科融合:语言能力与价值引领的双向赋能

  外国语学院打破学科界限,以跨学科思维重构外语课程体系,将语言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紧密结合。在课程设计中,学院注重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文化浸润与价值塑造的协同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格局。

  在语言能力与国情认知相结合方面,学院以“英语+”跨学科课程群为载体,注重语言能力与国情认知的协同发展。例如,“商务英语口译”课程不仅训练学生的口译技巧,还结合梧州六堡茶文化,组织学生模拟国际茶业展会,用英语介绍六堡茶的历史与制作工艺。学生通过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既提升了专业能力,又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联动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另一特色。“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组织学生走进梧州骑楼城,调研岭南建筑文化,用英语向国际游客讲述骑楼背后的商贸历史;“商务笔译”课程则与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指导学生翻译“梧州粤剧”“龟苓膏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的介绍资料。这些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让他们在真实场景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同时,学院注重中西文化对话与价值引导,在语言教学中坚定学生文化自信。“中国文化概况”课程通过对比中西方节日、礼仪、哲学思想,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文化差异。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嵌入“中国古诗词英译”“传统哲学关键词解读”等模块,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领悟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学院还通过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高级英语”课程选取“中国脱贫攻坚”“‘一带一路’倡议”等主题文章,与西方发展模式进行对比分析,鼓励学生用英语撰写评论,阐释中国方案的优越性;学院定期邀请涉外企业高管、国际组织从业人员举办讲座,帮助学生增强“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使命意识。

  闭环教学体系:全流程打造思政育人“金课”

  为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地见效,学院构建了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的教学模式,形成“学习—实践—反思—优化”的良性循环。

  在课前学习引导环节,教师利用智能教学平台推送学习资源。例如,在讲授“中西生态观对比”主题前,学生需预习《庄子·齐物论》选段与英文纪录片《地球脉动》的片段,初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课堂教学环节,注重互动性与情境化,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例如,组织模拟联合国气候大会,学生分别代表不同国家就碳排放议题展开磋商,参与环境治理。

  实践环节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支撑。学院与梧州市博物馆、外贸企业等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开展“用英语讲好梧州故事”项目。学生团队制作的“龙母文化”“骑楼文化”等双语短视频被学校宣传部采纳,成为对外宣传素材。

  课后反思环节通过撰写“课程思政学习日志”,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中的思想收获。一名学生在日志中写道:“翻译六堡茶资料时,我深刻体会到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传播的桥梁。”

  最后的评价反馈优化环节,学院突破传统考试模式,将思政育人成效纳入评估体系。例如,在“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中,学生需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进行演讲,评委不仅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其思想深度与价值导向。同时,学院还通过智能评教系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持续优化教学设计。

  成果凸显:赛事佳绩与社会服务的双重见证

  梧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学生在“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等国家级别赛事中荣获银奖1项、铜奖3项及自治区级奖项36项,累计获奖100余项,充分展现了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在跨境电商、国际中文教育等领域表现突出,成为文化传播使者。

  实践育人成果丰硕,学生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国际活动中获得肯定性评价,通过广交会、宝石节等志愿服务厚植家国情怀。2024年立项18项国家级别和自治区级创新创业项目,聚焦文化传播与红色基因传承。学院“明理讲堂”等平台持续强化思想引领,培养了一批兼具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外语课程思政改革,推动语言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为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作出更大贡献。

  (关楚琳 宋银秋)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实务 06知行并进 创新外语课程育人体系 关楚琳 宋银秋2025-05-23 梧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2 2025年05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