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县域普通高中作为连接城乡教育的关键纽带,承载着促进教育公平的历史使命。随着《“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以及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立足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将服务乡村振兴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度融合,构建起三级教研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十余年深耕,为龙胜、资源、恭城等地区县域高中注入了振兴动能。2025年初,桂林市以攻坚县域高中振兴发展为主题入选国家教育部门第三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生动书写了新时代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奋进篇章。 问题导向,循证先行 县域普通高中振兴的首要任务是厘清发展症结。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以“问题导向、循证先行”为原则,建立起“全域覆盖、动态追踪、精准施策”的调研机制。自2015年起,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每年组织市、县两级教研员、学科专家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30余所县域普通高中,开展“沉浸式”教学视导。通过实地走访、课堂观察、师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构建起覆盖全市县中的动态数字化证据资源库。 针对灵川、永福、兴安、灌阳等县中暴露出的英语学科问题,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依托2015—2021年连续6年的学业质量监测数据,通过课堂循证发现,县中英语教师课程理念陈旧、课堂教学互动少、口语听力训练不到位,以及初高中教学衔接脱节是主因。为此,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动市师培中心,借助驻桂林高校英语教师教育资源,实施专项培训工程,6年累计培训县中英语骨干教师360余人次,试点县中英语学业水平合格性测试一次合格率逐年提升。 调研成果的转化是破解县中困境的关键一环。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将循证数据转化为决策建议,先后向资源、兴安、荔浦等县(市)提交《县域高中师资引育政策优化建议》《乡镇高中办学条件升级可行性报告》等12份政务咨询报告,进行精准“把脉”,推动地方政府部门进一步全面深化县中投入机制改革和“强师优师”建设。这些举措为县中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资源支撑,使“数据证据链”真正转化为“发展动力链”。 精准滴灌,多元突围 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立足县域高中差异化发展需求,以“精准滴灌、多元突围”为路径,构建覆盖课程改革、特色培育、数字共享的全方位赋能体系,推动县中从“标准化办学”迈向“多样化生长”。针对县域高中资源差异,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打破同质化发展困局,通过“双新”课程改革探索学科育人新模式。 面对非示范性高中生源基础薄弱现状,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引导县中“错位竞争”,深挖地域文化资源,开辟特色赛道。平乐昭州中学依托漓江流域非遗资源,构建“美术+桂剧+民俗手工艺”特色课程体系,2024年高考为四川美术学院、鲁迅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院校输送生源达730人。全州高中与驻桂部队共建“国防教育实践基地”,开设军事理论、野外生存等课程,2024年高考中就有7名有志献身国防事业的青年学子被国防科技大学录取。 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还积极打造“云上+线下”双轨赋能生态。2018年秋季学期以来,通过“桂林名师云课堂”,先后汇聚全市142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开发高中精品课程资源包2300余节,疫情防控期间为县中提供“名师直播+智能答疑”服务,累计惠及学生12万人次;定期组织教研员和市区名师优师赴龙胜、资源等偏远县中开展“学情诊断”和驻校顶岗指导。2023—2024学年,桂林中学、桂林十八中特级教师团队入驻龙胜中学、资源中学帮扶,以“示范教学—集体备课—作业设计”全链条帮扶,助推两校在2024年广西首届新高考中取得亮眼成绩,共计1100多名优秀学生考取区内外本科院校,大批农村孩子在家门口读好高中,走出山区、奔向更广阔天地求学深造。 在机制创新层面,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助力荔浦市等县(市、区)全面实施“县管校聘”改革,各县(市、区)3年内跨校流动高中教师100多人次;指导荔浦中学、阳朔中学等县域高中开展“名师培育工程”,近5年培育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150余人,12名优秀高中教师获评正高级职称。多维赋能的叠加效应,使县域高中从“被动输血”转向“自主造血”,形成“示范校领跑、特色校并进”的振兴格局,为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机制焕新,重塑格局 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立足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以“循证教研”理念重塑区域教研机制,构建“数据驱动、全域协同、智能支撑”的教研新生态。2018年起,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三级三阶”循证教研模式(寻找数据—制定策略—验证反馈),将县域高中振兴实践纳入科学化研究轨道。每学期定期组织和指导县域示范性高中开展跨县域的“同课异构”循证教研活动,由12所县中轮值承办,联动备课、跨校观摩,已累计举办14个轮次,县中教师参会累计6000余人次。 数字化转型为教研机制注入新动能。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自2012年启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工程,建成覆盖小初高全学段的“智能阅卷系统”,累计采集学业数据超500万条。2024年系统升级后,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学科素养智能分析,生成“一校一报表”“一生一诊断”个性化报告,县中师生可实时下载循证改进建议。 机制创新的核心在于激发内生动力。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通过13年持续质量监测与数据挖掘,将循证理念深度植入县域教研体系。指导各县(市、区)建立县级教科研课题规划立项和管理机制,近3年研究申报市级以上立项课题160多项,培育出灵川县教研室“县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二二三’模式建构与实践”、恭城县教研室“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民族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究”等循证教研的本土化成果。 从漓江之畔到越城岭下,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以教研之力浇灌的县中振兴之花已结出硕果——恭城县两夺全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桂冠”,六县育人质量进入广西前十名。站在县域高中优质、特色和多样化发展的新起点,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正以“循证筑基,改革破局,多维赋能”之笔,擘画县中振兴新蓝图。未来,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将继续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在乡村振兴与教育强国建设的交响中,谱写“城乡学子同享优质教育”的精彩篇章。 (马劲 林玉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