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广州城市理工学院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积极探索高校就业育人新路径。学校以“标准驱动—体系传动—产教联动—创新撬动”的“四轮驱动”战略为抓手,构建全过程、全链条、全生态的就业育人体系,促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2024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5%,就业质量核心指标连续3年位居广东省民办高校前列。 标准驱动:构建“三维九项”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学校以就业质量为核心,构建了包含发展性、适配性、满意度的三维评价模型,超越了传统的就业率评价,全面评估毕业生职业发展。2024届67.5%的毕业生找到专业对口工作,54.6%的岗位与专业相关,显示教育与市场需求匹配良好。80%的毕业生选择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表明该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及毕业生对区域发展的贡献。满意度方面,92.4%的毕业生对就业情况满意。学校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和大数据平台,促进数据在专业和课程优化、服务改进中的应用。针对行业趋势,调整6个传统专业,增设4个新兴专业,精准对接人才需求。智能制造类毕业生薪酬年增幅达12%,数字经济岗位需求快速增长。 体系传动:构建四阶递进育人链条 学校采取“全程育人、分段施策”的策略,构建了“规划启航—能力筑基—实践淬炼—就业冲刺”的四阶递进式就业育人链条,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在大一阶段,利用MBTI、霍兰德等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2024届毕业生职业规划实现全部达标;大二阶段,通过职业训练营和企业走访等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和行业的了解,明确职业方向;大三阶段,学生通过实习和就业能力提升训练营等资源,深入实践,增强专业技能和就业适应性;大四阶段,实施个性化就业支持,包括AI简历打磨、模拟面试等,显著提高岗位匹配度。学校通过全面的职业发展指导体系,强化育人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服务国家发展的能力。 产教联动: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致力于服务地方产业,构建系统性的“二层融合”机制:在基础层,学校建立了770个实习基地,推动教学标准与岗位标准的对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匹配的实践经验;在核心层,学校则着力于打造4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联合开发了具有特色的课程和实训平台,常态化地邀请企业导师进入校园进行指导,以期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到行业前沿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学校还在积极探索“校—企—行—政”横向拓展与“研—转—用”纵向贯通的“双螺旋”路径,旨在促进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之间的无缝对接,加速知识的转化和应用。为了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实施了“百企千岗”行动计划,校领导亲自带队走访了378家企业,通过这些努力,成功开拓了1.2万余个就业岗位,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创新撬动:构建“三创融合+全链孵化”创业育人体系 学校坚持“以创促学、以创促教、以创促业”,系统构建“思创融合、专创融合、赛创融合”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贯通教育链、竞赛链与孵化链,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学校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程,构建覆盖通识、专业、实践多维度的课程体系,将创新思维、项目意识与实践能力训练融入全过程育人链条。聚焦“真题真做、真做出彩”,超76%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真实项目、科研课题或产业命题,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的高效对接,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胜任力。 服务闭环:构建“智能平台+‘双师’指导+校友赋能”全链条就业支持机制 强化全过程就业服务供给,构建“智能平台+‘双师’指导+校友赋能”三位一体支持体系,实现从“结果导向”向“过程赋能”转型。学校建有智能就业服务平台,集岗位推荐、精准推送、咨询辅导于一体,2024年共推送岗位信息3.2万条。构建“双师联动”指导机制,36名教师获全球生涯规划师认证,企业导师常态化进校开展面试指导、职场导航。积极拓展校友资源,组建校友企业家联合会,建设“学长导师库”,2024年提供实习岗位逾千个,校友企业参与招聘占比稳步提升,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反哺的良性循环,持续提升就业服务的覆盖力、精准度与发展力。 未来,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将持续完善“四轮驱动”育人机制,深化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融合共振,服务学生高质量就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双重目标,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高校就业育人改革示范高地。 (汪昊 赖友新 张瑾瑜 马云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