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改风采
2025-05-06 星期二
重庆三峡学院
探索大学数学公共课程建设新路

  数学公共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如何让这门课程充满活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呈亮点、显特色?近年来,重庆三峡学院大学数学公共课程教学团队经过艰苦努力,成功探索出了基于“师生机”协同的大学公共课程“234”创新教学模式,其中“2”是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两方面的举措,“3”是指建构贯通数学基础强化、学科专业融合、思政价值引领三重维度的资源体系,“4”是指创新开发依托知识图谱明晰课程脉络、问题图谱驱动探究学习、目标图谱锚定能力标准、思政图谱厚植育人内涵的四维认知导航体系。重庆三峡学院将这一教学模式有效运用在实践教学中,目前已取得一定成绩。

  更新理念勇探索。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需要先进教学理念的引导,重庆三峡学院教学团队为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确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课程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引下,着力创新教学模式,进一步强化了课程体系重构。团队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核心课程打造成为重庆市高校一流本科课程、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示范案例,线性代数获重庆市“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优秀案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教学团队积极探索,多措并举,成功开发出了丰富的新形态教学资源,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将3门课程分为330个基本教学单元,录制视频334个,时长3577分钟,每门课程均研发了电子课件、配套试题库(含5226道试题)、应用案例库(134个案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142个案例)、交叉学科案例库(62个案例)。这些资源涵盖了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

  课程体系的重构和教学资源的创新,使大学数学公共课程在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教学资源方面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模式见成效。在深化基于“师生机”协同的大学公共课程“234”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团队注重与时俱进,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教师侧学生侧双向赋能,通过人工智能驱动三阶递进式教学过程,运用智能算法实现全维度考核体系。这一模式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通过人工智能驱动三阶递进式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过程性推进课程目标达成。

  结合课程内容,精心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等专业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00余项,其中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金奖1项、银奖2项,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奖项12项,“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国家一等奖2项。

  此外,教学团队通过打造“泛在化+自适应”学习场景,破解了长期以来固定化课程形式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不适配的问题,形成了独特的效应。如通过集成慕课资源、人工智能“学习伴侣”等构建“数学智慧学习平台”的方式来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累计访问量超50万人次,覆盖8所合作借鉴院校。课程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构建“学习者画像”,动态规划“基础—进阶—拓展”三级学习路径。

  学无止境,教亦无涯。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教学团队注重围绕多项省部级及以上教研课题开展深入研究与实践,不仅推动教学改革深化,而且催生出了一批教育教学成果。围绕重庆市本科教学成果培育揭榜挂帅“人工智能赋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等19项省部级及以上教研课题开展研究与实践,出版教材6部,发表教学论文21篇。团队教师在青教赛等教学竞赛中获得国家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12项,获评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重庆市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次,获评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1人、重庆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4人。

  为了进一步促进成果的转化,教学团队推出了校内应用和校外应用相结合的模式。大学数学公共课程基于“师生机”协同的“234”的初级教学模式自2020年开始在学校理工类、经济管理类等专业开展了改革实验,并于2024年植入人工智能大模型进行升级改造,受益学生数超3万人次,受益教师35名;团队负责人及成员多次受邀到华南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等10余所高校作教学模式及课程建设经验分享,团队课程建设等教育事迹被《重庆日报》等省级主流媒体报道10余次。

  (王良伟 吴艳秋 涂正文 章权)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4探索大学数学公共课程建设新路 王良伟 吴艳秋 涂正文 章权2025-05-06 重庆三峡学院 2 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