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改变着大学生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也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模式。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近年来为应对数字化带来的思政课育人场域、育人资源、育人形态、育人模式的深刻变革,学院立足学校信息学科优势及人才培养特色,遵循数字时代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坚持“系统化设计、分散性学习、生成式习得”育人理念,致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在思政课数字化建设方面开发数字育人新资源,创新数字育人新模式,开拓数字育人新场域。 开发“知识图谱+虚拟导师+智能学伴”数字育人新资源。数字时代学生知识和信息获取方式发生深刻变革,认知路径呈现碎片化、跨领域关联、多模态感知的特点,为提升学生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学院开发完成“知识图谱+虚拟导师+智能学伴”的教学资源库,搭建学生自适应学习路径,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一是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知识图谱资源底座。课程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将知识点进行细化拆解,重塑了课程知识点脉络和层级结构。依托多层级知识图谱体系和精准关联的教学资源,更加清晰、直观地呈现课程完整知识体系。二是构建全要素、全流程的自适应学习路径。教学中系统实时记录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或互动数据。提取关键认知特征,智能诊断每名学生的知识点掌握程度。结合具体学情,每名学生都会获得更符合其认知能力状态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及学习资源推荐。三是建成个性化、优质化的虚拟人课件资源。利用AI虚拟形象技术定制真人形象和声音讲解课件内容,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四是提供全时段、精准化的AI助教问答。基于大模型和课程知识库的AI助教,为学生定制虚拟导师与学习伙伴,辅助处理课程常见疑惑,助力学生将知识习得转化和内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三维融合+多环贯通+虚实结合”数字育人新模式。在数字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正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向主动求索转变,其学习需求也日益呈现出差异化与交互式的特点。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创新,构建起“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的“三维融合”教学模式,并着力抓实“课前、课中、课后”多环节的贯通,实现了线上线下虚实结合,有效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在课前预备阶段,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学院依托思政课数字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教育教学内容概况、数字人专题教学以及自学阶段的习题测试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前了解授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积极参与案例研讨式教学的素材收集与解析工作,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在课中讲授环节,线下教学成为核心。教师精心梳理教学主题主线,综合运用讲授式、讨论式、案例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深入解析教学重点难点。同时,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案例研讨,引导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在课后巩固提升阶段,注重线上线下虚实结合。学院组织学生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巩固测试,帮助学生自我诊断学习情况,进而形成个性化的自适应学习巩固路径。同时,教师积极开展线上答疑解惑,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组织作业提交与检测,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建设“红色通信”虚拟仿真教学中心,打造数字育人新场域。近年来,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紧密围绕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通过打造系列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引领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深刻感受我国信息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 学院精心设计并推出了多个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其中,“红色通信人物故事雷达翻书多媒体画册”全面展现了我国红色通信历史的恢宏画卷。“烽火岁月”发报及密码破译体验系统则通过模拟无线电发报机的场景,让学生在穿越战火的嘀嗒声中增强理想信念,致敬红色通信英雄。 此外,“通信基站建设体验互动系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景再现了偏远山区行路难、通信难的真实场景,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深山里架起“信息高速路”的重要意义。“半部电台”Cave沉浸体验系统再现了红军无线电通信事业“半部电台”起家,红军战士用生命保护电台,以出色的通信保障扭转战局、决胜千里的英勇事迹。 依托红色通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学院建设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获批国家一流课程。中心获批重庆市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多次获得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思政课数字化的创新举措不仅丰富了学院思政课的形式和内容,也为培养具有执着的行业情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谢俊 郭海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