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视窗
2025-05-01 星期四
构建数字化共同体 促教育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数智赋能 远程共育”创新实践

  巴蜀中学携手西藏昌都一高共建“红岩班”教学场景

  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普通高中尤其是县域高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打破地域壁垒,破解发展困局?重庆市巴蜀中学校(以下简称“巴蜀中学”)以数字技术为纽带,构建起优质高中与县域高中深度协同的发展共同体,探索出优质高中与县域高中“课程共生、教师共育、评价共促、学校共进”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教育动能。

  从“单向传输”到“多维赋能”

  创新课程教学新形态

  教育数字化是打破地域壁垒、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引擎。巴蜀中学联合其他学校通过构建以“数智赋能 远程共育”为核心的数字化共同体,形成“跨越山海”的联动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融、共生。

  2020年,巴蜀中学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门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号召,创建“巴蜀云校”数字孪生智慧教育平台,逐步形成了“‘双师’协同、三链融合、四维联动”的课程教学形态,将巴蜀中学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与重庆、云南、西藏等15个省份的多所中学共享,助力不同地区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新生态。

  在重庆市巫溪县白马中学校的物理课堂上,巴蜀中学教师通过“5G‘双师’云课堂”直播讲解电磁感应实验,高清摄像头实时捕捉实验细节,远端学生通过智能终端多角度观察操作过程,并在本地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讨论。这种“‘双师’协同”的模式,让远端学生获得了因“同屏”而“同频”的学习体验。

  支撑这一场景的,是数字化共同体构建的“三链融合、四维联动”学程体系。依托“巴蜀云校”“51好课”等平台,一是打通“资源链、师资链、数据链”,集聚共同体学校教师智慧,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涵盖15个学科、超3万份数字化资源库,实现“一校领航、多校协作”的资源共生机制,并通过学习行为分析、知识点打标、个性化推送等技术,形成“教—学—评”闭环。二是加强“主体联动、空间联动、技术联动、文化联动”,打破线上线下、校际空间隔阂,实现教学全流程数字化,促进多元主体及时沟通与协作,打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从“单兵作战”到“集群发展”

  打造教师成长新样态

  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为了建强县域学校师资队伍、丰富培训资源,数字化共同体构建了“专业发展共同规划、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教学实践同步指导”的立体培养体系,形成了“引进来+走出去+云协同”的教师成长新模式。

  在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全体教师通过“巴蜀云校”智慧教研平台参与巴蜀中学的学科教研活动,每周观摩名师示范课并开展线上研讨。该校青年教师表示:“过去我们‘闭门造车’,现在每天都能与全国名师‘面对面’交流,教学理念焕然一新。”数据显示,临沧市第一中学教师年均下载教学资源6.1万余次,参与线上教研活动3000余次,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支撑这一场景的,是数字化共同体构建的“专业发展共同规划、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教学实践同步指导”培养体系。一是巴蜀中学与成员校共同制定教师发展规划,针对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等不同群体,设计分层分类的教师成长方案,并通过“蜀光计划”“博士教师工作室”等载体,开展定制化、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二是打破时空限制,通过线上教研与线下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主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日教研、周教研、学期研讨”的常态化学习成长机制,共享教学设计、课件资源,开展课堂诊断与教学反思活动。三是通过实地指导、跟岗研修、同课异构等方式,巴蜀中学教师与远端教师共同备课、磨课,协作开展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实践等新型教学实践探索,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共同提升。

  从“单一评价”到“精准画像”

  建设教育评价新平台

  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模式主要依赖纸笔测试,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数字化共同体基于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了“学习行为精准分析、学习数据智慧生成、学习成果智能评判”的教育评价新平台,着力实现评价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的跨越。

  在共同体学校,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后都会收到一份个性化学情报告,不仅包含学科成绩,还详细分析其对各学科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思维能力发展趋势等。基于这些数据,教师可实施分层分类教学,为学生定制“个性化成长方案”。

  支撑这一场景的,是数字化共同体构建的“学习行为精准分析、学习数据智慧生成、学习成果智能评判”评价体系。一是运用人脸识别、姿态识别、行为捕捉等技术,实时采集学生课堂抬头率、互动频次、实验操作时长等数据,精准分析其专注度、参与度及知识点理解状态。二是整合课堂互动数据、作业完成数据、考试作答数据等多维度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与知识图谱技术,构建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雷达图”。三是依托AI算法与教育评价模型,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多维度智能诊断,生成动态成长报告,为学生升学、生涯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蝶变”

  构建学校治理新机制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坚持应用导向、治理为基,推动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横纵贯通、协同服务的数字教育体系。开发新型数字教育资源”。数字化共同体以“数据驱动、多方协同、动态优化、特色发展”为原则,构建新时代学校治理体系,推动县域高中治理效能的提升。

  在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学校管理者每天都会通过“智慧教育数字驾驶舱”实时查看教学管理、资源流通、师生发展等核心数据。屏幕上,课程直播参与率、资源下载热力图、教师教研活跃度等指标动态更新,为科学决策提供直观依据。这种数据驱动的治理模式,让学校管理从“模糊感知”转向“精准洞察”。

  支撑这一场景的,是数字化共同体构建的“数据驱动、多方协同、动态优化、特色发展”的治理体系。一是数据驱动决策,通过智慧校园平台集成教学、科研、后勤等多源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治理痛点,提升学校政策的针对性。二是多方协同治理,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牵头校引领—参与校联动—技术方支撑”的协作机制,促成“线上‘双师’课堂+线下管理制度”的组合方案,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三是动态优化调整,基于实时数据反馈,建立“问题诊断—方案迭代—效果评估”的闭环改进流程,推动学校管理科学化。四是特色发展赋能,注重治理经验标准化与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依托数字化平台孵化“一校一品”治理特色,激发了县域高中的内生动力,形成“和而不同”的治理新生态。

  近年来,数字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巴蜀中学“基于‘名校网络课堂’的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共同体”“面向未来教育空间的巴蜀中学5G智慧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应用”等项目入选国家教育部门、工信部门试点项目,让区域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流通和共享。

  从武陵山区到雪域高原,从大巴山麓到澜沧江畔,数字化共同体如同一束光,照亮县域教育的振兴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数智赋能 远程共育”的创新实践将继续以数智赋能教育、以协同共筑公平,助力一所所县域高中成为孕育希望的智慧学园,让每一名乡村学生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李潇珂 周刘波 张成豪)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4构建数字化共同体 促教育高质量发展 李潇珂 周刘波 张成豪2025-05-01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数智赋能 远程共育”创新实践 2 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