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视窗
2025-05-01 星期四
拾级而上 打造现代工匠的成长摇篮
——宁波第二技师学院构建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成长新生态
  中德AHK合作班教学成果展示会现场

  中德学子参加德国职业资格考试

  宁波第二技师学院历经六秩峥嵘,开创出一条“崛匠”之路。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能手、行业精英、技能大师和劳动模范,成为一个广受社会赞誉的现代工匠摇篮。

  作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和国家级别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宁波第二技师学院以培育现代工匠为目标,以“修匠心、炼匠技、铸匠品、育匠才”为发展理念,围绕“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的培养层级,构建“‘三证’融通、产教融材、竞赛融淬”“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构建起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成长新生态,开辟了现代工匠成长的新路径,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证”融通

  重构高技能人才“能力坐标”

  2017级中德AHK合作班学生王海阳毕业后入职上海敬道电气有限公司,王海阳因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熟练使用电气CAD软件绘制电路图,而且能将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遇到问题能快速解决,深受单位领导和同事认可。入职半年后,王海阳就成长为公司的一名技术骨干,他说:“我之所以能这么快适应岗位,缘于学校的‘三证’培养模式,这个模式使我既能在学习中形成理论框架,又能懂国际标准,还能解决实际问题。”

  办学60年来,宁波第二技师学院形成了“坚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建设工科工程特色专业、坚持‘双证’毕业制度、延伸继续教育服务功能”的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深度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积极探索培养国际化技能型人才新路径。2018年,学校以《宁波市“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教育合作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创建了中德(宁波)AHK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引入德国AHK考证体系。在此基础上,于2023年建立IHK中德国际学院,引入德国IHK“双元制”人才培养标准和评价标准,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创新。

  学校以智能制造专业为突破口,创新“‘三证’融通”的培养评价体系,将“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国际证书”这三类证书的核心价值(学历证书的基础理论深度、职业资格证书的操作规范精度和国际证书的工作过程维度)进行提炼,重组为“理论+技能+实战+创新”四维能力模型。

  同时,学校优化智能制造专业课程体系,使技师人才培养的能力评价更为立体,改变“笔试+实操”的传统考核方式,推出“理论+技能+实战+创新”综合评价方案。评价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教学生态的转变,让学生从“懂原理”到“会操作”,从“会做题”到“能解题”,让考核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助推器”。

  此项改革实践有效破解了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滞后的问题,人才培养规格能更精准地对接产业需求,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在中德AHK合作班教学成果展示会中,从“不会PLC程序设计”到“会架构设计”,从“项目教学”到“实战应用”,学生精神面貌与专业技能的提升让家长倍感欣喜,也获得了业内专家、技能大师的肯定。首批中德AHK合作班毕业考试中,3个中德AHK合作班“三证”通过率达95.75%,企业对入厂实习的中德AHK合作班学生满意度达98.6%。

  如今,宁波第二技师学院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活跃在智能制造一线,涌现出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创业明星:2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人获评全国技术能手,1人获评浙江省首席技师,3人获评浙江省职教之星,1人获评浙江省青年岗位能手,6人获评宁波市首席工人。近5年,学生在国家、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得金奖526项;招聘岗位与毕业生比例达7.4∶1,实习薪资普遍超过6000元/月,80%的毕业生成为行业技术骨干,40%的毕业生晋升为技术主管。

  产教融材

  创编教材“活页手册”

  在“模具制造工艺”课程上,授课教师正在讲授“模板加工工艺”模块的内容,学生认为教材表格中的公差标准与企业标准有出入,因其在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实习时,发现企业实际标准比教材要求更高。经过现场连线企业工程师确认,师生当即修订教材参数,这个“课堂即车间”的场景,正是产教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学校充分运用校企联盟平台,对接智能制造企业,如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宁波星箭航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等多家龙头企业,校企开展深度合作,将产业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嵌入企业项目,将产品开发流程分解为“需求、设计、加工、检测、调试、运维”6个关键环节,每个环节设有核心工作任务,并且是可根据具体项目内容替换的“活页单元”,做到真题真做。

  与此同时,学校创新性地将技能等级与教学内容深度绑定:中级工阶段注重夯实学生技能基础,提升学生素养;高级工阶段注重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开展创新实践;技师阶段注重技术创新和技艺传承。这种“基础+核心+拓展”的模块化结构,针对不同技能等级差异化设计教材内容,使教材成为动态更新、递进衔接的技术宝典。并植入全国劳动模范和浙江工匠的创新工法,融入劳模精神和创新文化,渗透精益求精的质量标准和工艺细节,强化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

  十年磨一剑,学校智能制造专业教师团队先后开发了20余套校本特色教材,逐渐形成以“产品全生命周期”为主线的统整型教材体系。教材中的项目案例均来自企业一线。出版省级“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2部,建设5门省级精品课程,开发微课资源百余个,形成了覆盖智能制造全产业链的教学资源库。这种“学完就能用”且带着机油味的校本教材,深受学生欢迎。

  竞赛融淬

  打造“能力淬炼炉”

  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师在“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课程中,组织30名学生分组进行“擂台赛”,要求他们在3小时内完成智能分拣系统调试,评分标准直接参照省赛规程,实训室的电子屏实时显示各组的工艺参数,比赛扣人心弦。这种常态化的“微竞赛”让普通学生也能体验到高手对决的快乐。

  职业技能竞赛是检验教学质量的“试金石”。学校通过重构竞赛体系,将其转化为覆盖全体学生的“能力淬炼炉”。学校搭建起“校级—省级—国家级别”三级贯通的竞赛平台,三级赛事贯通形成覆盖全体学生的竞赛育人体系。校级赛事面向全体学生,基于教学标准开展,采用“同台竞技、分层评价”机制,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竞赛;省级赛事突出专业技能提升,从校级优秀学生中选拔组队;国家级别赛事强调创新能力培养,由学校“匠心工作室”重点培养优秀学生。

  为了更好地实现赛教互促,学校创新构建了“赛前引训—赛中融教—赛后促改”闭环驱动机制。在赛前引训阶段,将国家级别和省级竞赛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系统开发赛训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赛中融教阶段,将竞赛元素融入日常教学,组织校内“小型化、常态化”竞赛活动,形成良性互动,让每名学生都能在课堂接触“竞赛级”训练;在赛后促改阶段,将竞赛经验和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良性循环,并建立以全国技术能手、浙江工匠为核心的导师团队,形成“师徒传承+朋辈引领”的双重育人链条,实现技术与工匠精神的立体传递;创建专业化的“匠心工作室”,将竞赛从评价手段转变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引擎,突破传统竞赛仅面向“少数竞赛生”的局限,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竞赛淬炼体系,让人人都有“出圈”机会。

  近年来,学校参与竞赛人数与获奖人数逐年增加,师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类比赛年均获得奖项150项,学生在省级及以上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158人次,且95%的参赛学生来自普通班级。于学生而言,在参赛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奖项,还锤炼了能力、建立了自信。在这里,每名学生都拥有破茧成蝶的机会。

  从技能工匠到现代工匠,不仅是技术能力的升级,更是职业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升华。宁波第二技师学院通过“‘三证’融通、产教融材、竞赛融淬”的创新实践,让现代工匠的培养真正有了扎根现实的摇篮,也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参考的鲜活经验。

  “卢子涵自担任企业电气工程师以来,在非标设备开发设计工作中表现出色,有着深厚的专业素养和高度的责任心,掌握了PLC与触摸屏程序编写、设备安装与调试等关键技术。更可贵的是,他面对现场各种突发的电气问题,总能迅速定位故障点并及时解决,保障企业项目顺利推进。”宁波高新区海芙科技有限公司电气部的董经理对2016级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卢子涵表示了认可,并指出这得益于宁波第二技师学院对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步入宁波第二技师学院实训中心,荣誉栏中作品与奖章交相辉映。而在这些荣誉背后,是学校对工匠精神的坚守,更是践行“为中国智造育匠才”使命的生动实践。

  “当越来越多的技能学子成为技术骨干,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时,我们相信,现代工匠的成长摇篮里,正孕育着中国智造的未来。”宁波第二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陈定定说。

  (徐瑛 程祖芳)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4拾级而上 打造现代工匠的成长摇篮 徐瑛 程祖芳2025-05-01 ——宁波第二技师学院构建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成长新生态 2 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