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9 星期二
无锡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
深化产教融合 创新跨境电商育人模式

  无锡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依托202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产教’融合、‘研创’融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实践”,紧扣“产教融合”主线,围绕跨境电商人才能力结构的新变化,聚焦实践育人与能力导向,建立“政校行企协同联动、校企资源高效互嵌、数字化融通赋能育人”的整体架构,探索“教—学—练—用”一体化的实践路径,推动产教融合驱动的评价机制变革。通过在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模式创新、实践体系拓展、评价机制优化等方面的持续深化,逐步建立起面向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契合行业岗位能力标准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新模式。

  “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构建跨境电商协同育人新格局

  学院立足区域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政校行企”四方协同机制,打造共商、共建、共享、共育的育人新模式。聚焦地方数字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学院融合政府部门政策支持、行业协会资源、企业实践场景与高校教学优势,构建优势互补的资源协同体系。通过建设中国(无锡)跨境电商综试区研究院,推动政策研究与教学内容双向融合;依托清华大学无锡校友会、无锡市电子商务协会、无锡跨境电商中小企业商会、京东产业学院等,融入高质量企业资源与一线场景,形成跨主体、跨平台的资源互嵌网络,为育人模式的落地实施提供了稳定支撑与制度保障。

  在四方联动机制的保障下,学院以“产学研创”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拓展跨境电商实践育人路径,推动教学与实训深度融合。实训基地集“项目引入—课程共建—岗位嵌入—竞赛联动”于一体,构建面向真实业务场景的教学实践环境。企业导师深度参与课程设计与实践指导,引导学生围绕真实订单、平台数据与运营流程完成选品分析、营销策划、客户管理等任务,全面提升其数据处理、流程设计、跨文化沟通等岗位关键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与职业能力的有效衔接。

  “教—学—练—用”四位一体,打造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精准对接数字经济背景下跨境电商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多元能力要求,学院以“教—学—练—用”四位一体的逻辑主线为引领,通过调研地方龙头企业、跟踪毕业生岗位适应情况、访谈用人单位与行业专家,系统构建跨境电商人才能力结构模型,归纳形成三类核心能力模块。一是数字化基础能力,聚焦数据处理、信息可视化等工具应用。二是岗位专业能力,涵盖平台运营、客户管理、跨境营销与供应链响应等关键环节。三是综合应用能力,突出数字思维、团队协作、问题解决与岗位适应能力。该能力体系为教学目标设定、课程资源配置和实践任务设计提供了系统支撑,构建了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育人逻辑。

  围绕能力结构模型,学院推动课程内容与能力指标的精准对接,强化“知识—技能—素养”递进式能力转化路径。在基础教学环节,强化工具类技能训练,夯实学生的数字认知与信息技术基础;在专业教学环节,设置真实业务情境的教学任务,围绕选品逻辑、数据运营与平台实操,强化流程意识与岗位能力的协同;在综合实践环节,依托创业孵化平台、产教协同项目、行业竞赛等载体,引导学生在跨部门、多角色、多任务环境中实现能力整合与迁移。通过这一进阶式教学路径,实现了“从岗位需求反推能力建构、从能力建构反推课程体系”的双向闭环,助力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与职业可持续发展。

  产教融合实践引领,完善跨境电商人才评价新体系

  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实践中,学院积极探索以质量为导向的教学成效评价路径,推动评价体系从“以结果为中心”的静态考试模式向“过程监测—教学改进—能力提升”的动态成长模式转型。围绕岗位胜任能力要求,学院构建以实践表现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全周期中的能力增长轨迹与综合素质表现。评价指标由传统的知识掌握拓展为涵盖数据处理、平台操作、跨文化沟通、运营执行、问题解决等多个关键维度,强调评价体系与真实产业场景的深度对接,持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在具体实施中,学院联合企业导师与行业专家共同设定评价标准,建立“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岗位适配度”三位一体的综合考评机制,确保“考什么、怎么考、谁来评”各环节紧密衔接、职责明确。学生围绕企业真实任务完成系列项目,由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协同开展阶段性、多维度能力评估,涵盖任务完成质量、工具应用能力、团队协作与情境适应等多方面表现。构建“目标—过程—反馈—改进”的质量闭环,将评价结果作为课程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与能力结构分析的重要依据,并将其纳入教学质量监测系统和学生成长监测体系,推动教学组织、评价工具与育人目标的深度协同,持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刘军 阮永嘉)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1深化产教融合 创新跨境电商育人模式 刘军 阮永嘉2025-04-29 无锡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 2 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