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风景
|
|
机电工程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团队
|
|
机电工程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
近年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智慧红匠”党建品牌锻造为载体,以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三融合”为路径,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先后获批工信部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SGAVE)项目首批试点,获评湖北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省级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获得省级党建工作成果二等奖,入选湖北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相关事迹被“学习强国”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 党建工作与专业建设融合 实现教改新突破 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作用,以“头雁”带“群雁”,选派青年党员教师担任教研室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中挑大梁、唱主角,逐步成长为业务骨干,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党支部书记熊小艳是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访问学者,先后荣获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获得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院将专业群建设与国家战略精准对接,建成国家级别骨干专业、教育部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各1个,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获批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获评国家级别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党支部党员教师主持、参与多项省级教研课题,获批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1项(第二主持单位),获得省级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学院获批2022年教育部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SGAVE)项目首批试点院校,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理念,深度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创新开展“客户委托、工单引领、问题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企业专家深度介入教学大纲设计、课程实施、资源建设及质量评估,建立了基于SGAVE标准的自我评估机制,不仅推动了职业教育模式的国际化改革,还形成了可复制的教学经验与质量保障体系,成为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典型。 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融合 激活育人新动能 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第一课堂”延伸至“第二课堂”,让工匠成长之路与智能制造时代同频共振,把劳模精神融入课程体系,先后邀请全国劳动模范王建清、艾晓慧从车间进校园,通过主题宣讲、交流座谈等形式,持续点亮师生心中的“匠心灯塔”,创新搭建劳模、企业与学校的对接平台,有效实现党建引领下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党支部关心学生成长,建立和完善党员教师定点联系学生班级制度,在“一站式”学生社区设立党员先锋服务岗,为学生提供专升本辅导、就业指导等服务。学生彭学金被评选为湖北省“长江学子”,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水平,综合素养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党支部优化“传帮带”机制,通过结对帮扶等形式,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党支部党员於红梅是国家级别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湖北省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多次被聘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裁判。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多名党员教师担任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委会委员、湖北省机电工程学会理事,指导学生先后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和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7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国家级别奖项3项、省级奖项6项。 党建工作与社会服务相融合 诠释党员新担当 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展示党员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担当。党支部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钟毓宁带领专业团队多次赴大力电工襄阳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襄阳)开展“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支持党员教师更好对接行业、服务社会。党支部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成立党员科研团队,承接企业项目,为武汉昱升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技术培训等服务,助力企业增收2000余万元。党员教师为湖北省鄂州中等专业学校等兄弟院校青年教师授课,受益教师100余名。党支部组织师生为利川100余户村民提供茶叶病虫害防治培训,赴枣阳等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受惠儿童200余名。党支部党员为马来西亚、柬埔寨、摩洛哥等国家的师生、企业员工提供智能制造培训和“中文+职业技能”课程输出服务,覆盖面广、影响力大,被当地权威媒体宣传报道。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着力锻造“智慧红匠”党建品牌,通过有深度的思想引领、有力度的实践锤炼、有温度的文化浸润,努力实现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同频共振,推动学院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赵清泉 熊小艳 刘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