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党建工作体制机制,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中心工作高质量发展,积极建立更加开放的办学体系,并在更多领域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其中功能复合材料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面向新材料产业,聚焦功能复合材料领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我国高职院校提质增效提供了有益借鉴。 党建引领:筑牢基地产教融合坚实根基 树立“党建引领、合作共赢”的理念,推行校企党建“1+1”结对共建模式,形成“双融合、双促进”的工作机制,通过搭建组织桥梁、强化思想引领,筑牢基地产教融合坚实根基。 搭建组织桥梁,畅通产教融合渠道。打造“星火育‘材’”党建工作品牌,与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水泥有限公司等共建党支部,畅通产教融合渠道。创新构建党建工作体系,发挥“双带头人”头雁效应,聚焦产业所需、专业所学、成才所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 强化思想引领,凝聚产教融合共识。依托两弹城等地方资源,共同打造行业特色数字博物馆思政实践基地;依托专业群产业学院,打造校企产业文化实践基地;依托校内实训室,融入劳动精神,打造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形成三大实践育人阵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凝聚产教融合共识,激发学生的报国之志、笃学之心、成才之梦。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立“专业—课程—课堂”三阶课程思政目标链,共建共享“课程—专业—专业群”三级课程思政优质资源,构建“3×3”课程思政育人矩阵,凝练“引、探、挖、立、领”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五步工作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认定省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项。 校企协同:构建产教融合全新格局 紧贴产教融合发展主线,围绕“党建融合、价值融合、文化融合、资源融合、目标融合、人才融合、平台融合、制度融合”八个维度,“政校行企研园”多方协同实施“人才共育、专业共建、团队共组、平台共搭、资源共创、技术共研、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机制,创新“八融合八共同”产教融合模式,构建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构建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的专业发展联合体,构建以产业集群为主导的科创联合体,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学研服务平台搭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培训资源开发、实习实训基地打造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形成开放共赢的育人新格局。 基地精准对接功能薄膜材料生产技术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平台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融”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学生—见习生—实习生—学徒—现场工程师”“五位一体”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确保学生技能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校企共建全过程、全方位、多元化评价体系,学生获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3项和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坚持校企联合、校地联合、校所联合,实施“搭建平台、定制培训、项目引领”的“三步走”行动计划,分级、分类联合共建一个学院(功能薄膜材料现代产业学院)、两个中心(功能复合材料联合研发中心和聚酯薄膜工程训练中心)、三个平台(先进材料应用技术创新基地、博士工作室、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站),打造创新要素聚集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成省级产教融合实践中心2个、省级应用技术创新基地1个、市级技术中心2个和博士工作室2个。 实施双岗互聘制度,校企共建“名师领衔、大师助力、‘双师’双能”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建成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团队教师担任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及专委会委员13名,建成教师企业流动站、名师工作室等8个;立项省级课题8项,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项目10项。 校企实施“共组师资、共研课标、共建资源、共育人才、共同教学、共评质量”的人才培养机制,以企业产品为载体,校企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和特色课程。建成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各类课程4门,开发“校企双元”特色教材5部。 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依托真实产线、服务技能培训,建成企业教学工厂。企业建成年产2万吨特种功能聚酯薄膜生产线,建设聚酯薄膜工程训练中心1个。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建成省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训项目1个;以数字化赋能人才培养,实现“理论学习、虚拟训练、真技实操”一体化。 实践实效: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学校在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中积蓄澎湃动能,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基地在产教融合、教学资源、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的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果,在10余所兄弟院校推广;专业群教师牵头研制复合材料智能制造技术等4个专业的国家教学标准和2个专业类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示范带动全国同类院校发展。与西南科技大学、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试点,“3+3”“3+2”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在成都石化工业学校等5所中职学校实施,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基地为产业发展培养准员工300余名;为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提供赛前集训服务,助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员工荣获全国技能大赛二等奖。构建“产业学院+技术平台”模式,开展“光学级聚酯基料研发”等4项课题研究,解决“可折叠屏幕用柔性聚酯薄膜产业化”等3个“卡脖子”技术问题,推出“光伏发电用无氟耐候聚酯薄膜”“新能源汽车用热压聚酯薄膜”“车饰强化聚酯薄膜”3个新产品,创造经济效益近2.6亿元。推行“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精准对接聚酯薄膜材料关键技术,实现光伏发电用无氟耐候聚酯薄膜关键技术转化,实现销售收入超6亿元,带动专业群实现“晶核早强剂”等科研成果转化9项。 未来,学校将继续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谋划和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袁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