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职教周刊·教改探索
2025-04-29 星期二
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创新教学模式 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一直以来,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经过多轮打磨与实践,形成了一套比较务实的立体化课程建设实施路径,即“五化四融合三注重二着力一核心”教学模式,有效促进了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

  “五化”——课程设置规范化、教学管理制度化、师资队伍专业化、教学科研同步化、学生评价日常化

  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不断规范,由之前的教务系统不露头变为露头,由只上4个学期变为8个学期不断线,由每学期4学时变为8学时,教学专题由每学期2个变为国家教育部门要求的4个;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新教师试讲制度、听课制度以及集体备课实施方案、中班制授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实施细则;任课教师由之前的四处“招兵买马”变为统一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上课,并且有了10名归属自己教研室的专任教师;以教学为根基提升科研水平,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实践,加快教学科研同频共振步伐,5年来发表相关教研教改论文50余篇,成果普遍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学习成果评价方式由单篇论文改为评在日常、考在综合,将平时成绩考核比例扩大到40%。

  “四融合”——理论研究与教学案例相融合、时事热点与政策宣传相融合、内容为王与现代技术相融合、课程建设与党的建设相融合

  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用教学案例阐述理论知识,将体现区域特色的内蒙古红色文化资源、生态文明案例、校史资源有机融入到授课内容中;认真研究学生群体,了解当代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找到学生的困惑点,结合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开展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使任课教师成为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自主制作的“理想助力青春梦一起向未来——冰雪思政课”“三北精神”等教学视频、课件等教学资源得到学生普遍关注和好评;任课教师在“内容为王”的核心理念下紧跟时代步伐,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实现课程考核全程网络化;教研室工作与党建工作同步推进,实现共同提高。

  “三注重”——注重集体智慧、注重教学准入、注重多样化培训

  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区内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形成校际合作共享机制,借助外力提升教师理论和实践素养,使每名任课教师都能够在集体活动中找到存在感和获得感,增强教书育人的信心和底气;严格按照学校《教师本科教学准入制度实施办法》行事,对新入职教师由学校、学院、教研室选派专家担任指导教师,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和实践教学能力提升两个方面开展专题培训和讲课资格认定;不定期组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参加校际集体交流研讨,承办全国性、全区性集体备课活动,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国家教育部门、自治区实践研修,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授课水平。

  “二着力”——着力转变观念营造互动氛围、着力强调产出导向促进目标达成

  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在授课过程中,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出发,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OBE理念,利用学习通平台开展互动交流,利用线下分组开展研讨思辨,推动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特色,不断优化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2018年以来课程标准修订了4次,教学专题达48个,提升了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一核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核心建设目标,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这一立体化教学模式分别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队伍、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方面构架了整个课程改革的框架,旨在解决“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设课目的与授课目的、上级要求与实际操作、课程规律与教学规律等“不吻合”的问题,力求在“新”与“变”的碰撞中完善教学内容,在“说”与“行”的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在“教”与“信”的磨合中提升教学效果。

  (胡宇慧 王文华 马军)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职教周刊·教改探索 06创新教学模式 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胡宇慧 王文华 马军2025-04-29 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 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