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始建于1952年,学院畜牧学学科于2000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首批4个畜牧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在7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始终以彭文和、刘震乙、王守清等支边教师为精神标杆,传承弘扬“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在草食家畜遗传改良与高效繁殖、营养与饲料、高效养殖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为学校草原畜牧业办学特色的形成提供了支撑,为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作出了贡献。 筑“金课”强“栋梁”:学科课程建设与拔尖人才培养双向赋能 学院十分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深化专业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强化人工智能课程的创新引领,构建“教师—课程—课堂”“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开展“理论大讲堂”“青马工程班”及智慧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学院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建成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4门,拥有国家教学团队1个、内蒙古自治区样板支部1个。学院坚持“五育”并举,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统一。学生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金奖及铜奖、全国研究生乡村振兴案例大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等国家奖项19项。依托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平台,完善协同育人体系,推动新农科建设与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科教、产教协同发展,有力助推了农业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10篇。 育“头雁”强“雁阵”:骨干教师引领与创新团队建设耦合驱动 学科坚持“引育并举”战略,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改革,构建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严格人才引进标准。弘扬团结协作精神,专任教师根据研究方向进入各个创新团队,包括国家畜牧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动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副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委员3人等。目前,学科已汇聚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为打造特色研究方向,学科组建羊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团队、智慧养殖及生物饲料技术创新团队、马属动物科学研究与产业开发创新团队、草食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创新团队等高水平科研团队,围绕优势团队匹配资源,助力产出标志性成果。 筑“基石”强“动能”:科研平台升级与科研创新融合共进 学科立足自治区草原畜牧业发展优势,传承“扎根边疆、艰苦奋斗”的精神,以筑“高地”、强“支撑”为目标,系统推进科研平台建设。目前建成包括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奶牛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中心等17个国家和自治区级科研平台。通过多维度资源整合与全链条功能优化,着力打造具有草原畜牧业标识度的科研战略力量。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突破口,围绕“一棵草—一头牛—一杯奶”全产业链,聚焦种业提质增效和健康高效养殖关键领域,加强与草业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贯通的产学研协同体系。深化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向“牧场”的精准转化,切实服务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战略需求。近5年,学院畜牧学学科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180余项,获科研经费1.7亿余元;发表SCI论文245篇;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12项、二等奖21项,在“草原良种”与“低碳养殖”方面取得突破,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育“良种”强“产业”:学科人才下沉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 学科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围绕内蒙古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布局,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方面,聚焦奶牛、肉牛、肉羊等优势产业,坚持“良种+良技”双轮驱动发展模式。依托科研平台和专家团队,成功培育出适应性强、生长快、繁殖率高的“华蒙”“杜蒙”肉羊新品种。统筹种质资源创新、高效养殖和疾病防控技术的研发推广,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构建“科技+产业+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模式,与内蒙古正大有限公司共建“云畜牧”智慧养殖平台,推广数字化管理、精准饲喂等技术,养殖成本降低15%以上。学院专家将“高效繁殖”“低碳养殖”等技术在内蒙古优然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重点企业转化应用,显著提升了奶牛单产水平。建立“专家+企业+合作社+农户”四级联动机制,每年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牧区,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近5年,获批“呼伦贝尔三河牛科技小院”等国家科技小院6个,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为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李大彪 张燕军 苏蕊 王志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