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创建儿童友好幼儿园的过程中,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新湘幼儿院注重友好文化建设,着力构建幸福友好的家园社关系、师幼关系等。图为该院教师陈瑶瑶和孩子们在一起游戏。 杨炀 摄
|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提出,要推动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地方师范院校在建设新时代“新师范”的过程中,在支持、推动区域和学校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上应该有新作为。 直面痛点:破解家校社协同育人困境 作为长期扎根基础教育的地方师范院校,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广二师”)在推进“新师范”进程中,通过研究与实践,发现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存在一些系统性困境。 一是行政力不足,家校社联动不通畅,体制机制不健全,协同基础不牢固。在部分地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政策框架、实施细则缺乏统筹,三方主体协同目标模糊、权责边界不清。再加上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长效保障机制不足,存在协同经费欠缺、数字化协同平台覆盖率不高、家校社沟通渠道单一、信息传递存在碎片化倾向等问题。 二是学术力不足,家校社联动不科学,理论支撑薄弱,协同方向失焦。在部分地区,研究者未能基于地域特征做好理论指导,导致实践出现“水土不服”。部分地区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时,更关注对学生的学业监督,忽视品德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出现偏差。专业团队人力、专业能力不足,工作存在随意性、形式化等倾向。 三是主体合力不足,家校社联动结构失衡,协同效能持续衰减。部分地区尚未建立“市—区—校”联动行政管理机制,工作中三方主体时常出现缺位或失衡现象。同时因协同工作覆盖面不高,未能有效惠及农村家庭、随迁子女家庭、残障儿童家庭等群体。此外,协同工作缺乏制度性通道和激励机制,学校难以充分调用家庭、社区和企业等方面的资源。 创新突破: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广二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构建“一体共建+双轮驱动”模式,努力探索有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 一是共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一体化目标。通过将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主体的功能定位、资源要素与行动逻辑进行系统性整合,构建了“价值共振、机制互通、资源融通、行动协同”的育人一体化目标,推动家校社育人工作从“物理叠加”升级为“化学反应”。学校构建了“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推动各地打造“家校社政”“家校社医”等协同育人共同体。 二是形成“行政力+学术力”双轮驱动模式。学校充分利用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平台,牵头构建省、市、区、校四级联动,行政管理与业务指导双线并行的“四级双线”管理体系,研制系列工作指引,打破层级壁垒,努力推动资源上下贯通,并积极开展试点先行与示范推广,在珠三角着重打造广州、深圳、中山各地区家校社“一市一品牌”。在粤东西北地区,学校着重指导构建协同育人县域教育集团,创建了一批全学段整县域优质教育共同体,打造了阳西、陆河等县域“教联体”示范样板。 学校开发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系列课程体系,并在全国选拔培育专业化协同育人师资队伍,联合首都师范大学等院校开展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教师示范培训。学校还成立省级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委员会,指导各地市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同时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培育,对特殊群体、弱势群体的家校社协同育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是积极推进数字化赋能。广二师以获批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为契机,积极搭建了广东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数字化平台,积极整合在线咨询、资源推送、数据监测功能,实现“一网通办”。学校积极探索利用AI分析潜在风险,提供精准干预方案,并指导多地打造了“南粤家长网校”“智慧父母学院”等品牌。 多下功夫:“新师范”助推家校社协同大有可为 面向教育强国建设新需求,师范院校应以“新师范”、新作为,助推“教联体”责任、资源、队伍、空间“四联”工作的发展。 一是在“引”上下功夫,完善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努力推动“联责任”到位。师范院校应在政府相关部门指导下,进一步强化行政牵引力,明确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权责,推动所在区域构建“教联体”督导评估激励机制,健全制度保障。 二是在“新”上下功夫,构建协同育人创新体系,努力推动“联资源”到位。师范院校应进一步强化学术引领力,打造新型研究平台,开展“AI+教联体+N”等前沿课题研究,创新智能“教联体”沟通系统,实现菜单式服务数据和可视化分析;师范院校还应打破资源壁垒,带动相关单位探索学校资源社会化、社会资源教育化、家庭资源课程化等互联模式。 三是在“师”上下功夫,培育协同育人专业人才,确保“联队伍”到位。师范院校应进一步提高人才专业能力和主体协同力,在师范专业增设“教联体”相关模块,开发相关微专业。师范院校还应开展校长、班主任、社区导师、家长导师等培训工程,进一步扩充省级专家库,推动成立各级“教联体”名师工作室。 四是在“范”上下功夫,打造协同育人区域范本,确保“联空间”到位。师范院校应推动“教联体”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双协同,打造家门口步行可达的实践场景,探索构建“实体课堂+云端课堂+实践课堂”等多维空间矩阵,并积极打造各级“教联体”示范体系,推动形成特色品牌和区域范本。 (作者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