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语文核心素养,重庆市第一中学校积极为学生打造多元的学习场所,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对语文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创造性地提炼出以“境语文”为核心的学科育人理念,并在教学中探索出践行该理念的实施路径,开发出一系列课程。 无情境,不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多次提及“情境”,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受此启发,将“境”作为关键词,将“语境”“情境”“心境”“化境”作为“境”的4个子概念,以“语境分析—情境构建—心境显现—化境提升”作为实践“境语文”理念的教学模式,在文本“语境”中,以“情境”关联生活,以“心境”体悟内心,以“化境”升华价值。在以“语境分析—情境构建—心境显现—化境提升”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中,4个环节的顺序及比重并非机械固定,教师可依据文本具体内容、学生实际经验进行调整。“语境分析”,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以文本语言为载体,完成文本内容的细致研读,不仅要知晓写作内容、作者意图,还要感受作品情感、把握逻辑脉络、理解文化背景,以此还原作者创作意图。“情境构建”,要求教师在执教课文前,以学生所处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深度关联,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探究热情。“心境显现”,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学完课文后,通过写体会等方式,关注自己内心情感,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化境提升”,要求教师以文本的文化观、价值观为导向,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来丰盈学生的生命,实现语文教育对学生生命意识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真情境助力真学习。重庆市第一中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境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直观呈现出不同文本阅读教学的样态。学校精选了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参照“境语文”教学模式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充分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及育人价值,帮助学生打通“有限的课文”与“无限的生活”之间的壁垒,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情感熏陶、品格锤炼的作用。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其借助“境语文”理念自主地与文本交流,学校还选编了“境语文”教学读本。该读本选择了学生熟悉的信息类文本、现当代文学类文本,将“教材拓展”“高考链接”“经典作品”作为学习提示,将“语境、情境、心境、化境”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阅读读本时主动关联教材课文,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迁移。 “境”启新学习。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四境”(语境、情境、心境、化境)读写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语文在生活中的生命力,体悟书籍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向全国中学生推荐优质书目,鼓励学生运用“四境”的阅读理念,在阅读过程中关联现实情境,写出自己真实的阅读体验,在输入与输出的过程中,主动将书本内容与现实生活关联,从而在思考中丰富精神世界。 为了更好地推广“境语文”的育人成果,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创设了“境语文”公众号,开设了“学法分享”“直击课堂”“研析高考”“好书共读”“教师成长”等栏目,向社会及时分享学校的探究成果。截至目前,学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已有近400篇在国家级别、市区级各类比赛中获奖,或公开发表于各类报刊上;学校创作的话剧作品连续多年在全国、重庆市各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并受邀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金画眉儿童戏剧展等展演;朗诵作品在国家级别、重庆市级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近60次。教师先后受邀前往云南、山西、陕西、贵州以及重庆市区县,交流学校在课程建设、成果提炼、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经验;受聘担任重庆市内外友好单位和“教共体”的语文学科指导教师;教师撰写的《向诗词更深处漫溯》《境语文:学科育人的实施路径研究》等60余篇论文在多家报刊上发表,主编的《味诗:中国古典诗词品鉴》等8本专著公开出版;教师主持“翻转课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国家级别课题2项、重庆市级重点课题10余项;开设“‘味’诗——古典诗歌品鉴”等2门重庆市级精品选修课;教师执教的课例在国家级别教学大赛中获奖10余次,在重庆市教学大赛中获奖12人次。 语文就是人生。未来,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境语文”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耕耘播种,发展提升。 (卫晋丽 唐中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