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以下简称“永川职教中心”)是国家级别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永川职教中心坚持“产城职创”融合发展,依托以永川区长城汽车为代表的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以汽车专业装备制造人才培养为目标,针对中职装备制造类专业方向与产业集群不匹配、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不对接、专业评价与企业标准不协调等问题,以共生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联合国家高新区(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盯关键企业、关键产业和关键岗位,培养地方产业急需人才。 “三个紧盯”深耕产教融合 紧盯支柱产业集群,构建专业产业共融机制。依托永川汽车制造产业100余家企业组成的核心产业集群,建立“管委会+长城汽车+高职+永川职教中心”四方融合育人机制,实施“汽车+数控、电子、机器人、物联网……”的“1+N”专业群架构,以群建系,专业设置紧贴产业发展需求。依托生产燃油和新能源汽车的永川长城汽车,建立“企定规格、区导方向、校建专业”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打造汽车制造与检测专业(燃油方向)、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新能源方向)。依托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校企确定整车装配、汽车线束、焊装、涂装等8个关键岗位,确保学校所教内容精准对接企业所需。 紧盯关键岗位需求,搭建教学生产共融平台。依托长城汽车产业集群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共建校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搭建“课堂—实训室—车间”“三位一体”教学场景,实现教学实训化、实训生产化。校企共同开发“项目工单式”活页教材和“基础模块+方向模块+项目模块”三段式课程,实施“企业出题—师生解题”的项目化教学,实现所学即所用。依托西部职教基地共享师资库,建立教师企业流动站、大师驻校工作站,实施“三分之一理论教学+三分之一实践指导+三分之一企业服务”的教师“三三制”,促进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深度融合。 紧盯关键职业标准,创建学生员工共融标准。评价取向上,注重德技并重,校企共制《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办法》,实施以“五育”为核心、“十有”为内容的综合评价,将职业素养、职业精神贯穿评价全过程。将汽车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构建企业评价权重不低于50%的多元评价体系,实施“产品合格即学分”的生产性实训评价,学生毕业即可上岗。依据“生手—新手—熟手—能手”的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构建数字化评价系统,开展“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三维画像,建立跟踪评价档案,全面动态地评估学生成长。 “三大提升”打造永川职教模式 专业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建成重庆市级高水平专业4个,立项重庆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个。新增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物联网专业3个,校企开发核心课程拓展课程35门,建成市区级精品在线课程6门,装备制造类专业集群与永川汽车产业集群全部匹配。校企共建长城产业学院,新增订单班3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3个。立项重庆市级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1个、重庆市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建立国家级别、重庆市级技能大师工作站2个和校级名师、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指导专家。培养重庆市级骨干教师3名,获全国汽车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专利7项。 服务推广效果显著提升。近5年,装备制造类专业学生本地就业率为56%,占永川汽车产业集群用工人数的12%,助力集群产值由2020年的281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603亿元。装备制造类专业吸引22个省份的3097人(占该专业人数的43%)到校就读。帮扶1所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成果在10所中职学校推广。丝路基金项目“老挝‘中文+技能’装备制造师资培训”服务74人次,“组团式”帮扶彭水县12人次。学校出版专著2部、教材12部,发表论文33篇,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150多所国内院校和俄罗斯、巴基斯坦、老挝等国家的院校到校交流,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性评价。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5年来,学校装备制造类专业学生由1800名增长到5000多名,4200多名毕业生进入汽车产业集群的700多个关键岗位(其中4034人成为永川长城汽车员工),占企业员工总数的15%,稳岗率82%。受企业表彰的优秀实习生、优秀员工467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学生18名,荣获国赛一等奖12次、重庆市赛一等奖22次,重庆市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3项。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高位水平,多名学生升入高职及本科院校。学校培训汽车产业职工3700名、技能鉴定人员1200多名,涌现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先进典型。 (孔令勇 邹有奇 高德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