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语文教学的创新变革成为必然趋势。广东省娄红玉名师工作室主动顺应时代需求,积极以数智技术为依托,深入开展初中语文跨学科项目化写作的创新与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语文素养提升开辟了新路径。 重构项目管理 激活写作动力 项目组借助小程序、AI工具对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精心设计了初中语文28个线上线下写作项目群,规划了“设计一整合”“任务—驱动”“成果—评价”的项目化写作实施路径。以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课文描绘四季美景,旨在培育写作与观察意识。项目组发现这与生物学科“自然笔记”活动在“观察”“记录”上有契合点,顺势推出“凝视一棵树——创建‘自然笔记’公众号”写作项目,提出“如何创建倡导爱护环境的‘自然笔记’公众号”的驱动问题,学生通过了解微信公众号、制定计划、发布问卷、创作自然笔记、制作视频、编辑发布微信公众号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真实的写作过程。因写作有明确对象和具体任务,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有效激发写作动力。 深挖资源支架 完善写作过程 项目组重构初中语文教材七至九年级写作内容,设计成项目,开展写作实践,增强了写作教学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此外,针对项目化写作需求,开发以跨学科项目化写作为引领、融合多学科核心知识内容的系列智能学习资源包,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构建写作任务与经验、知识技能与经验间的意义关联,提供情境、任务、活动等多种支架,沟通知识与生活、认知、思维,借助人机互动,提升资源利用的适切性和高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 精构进阶课型 强化思维交互 项目化写作课堂积极借鉴“进阶”理念,构建了一套科学的课型模式,依次为:项目介绍、激发兴趣→读写结合、提供支架→整合梳理、训练思维→依据量表、修改提炼→丰富资源、写作展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在改进评价方式中促进读写融合,在读写实践中积累经验。通过指导学生在与自我、师生、文本、生活的交互训练中,进行分析、辨识、借鉴、迁移等思维活动,让学生在高阶认知的活动中不断提升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实现读写进阶,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 创新多元评估 提升教学实效 项目组着眼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展现,赋能学生的认知进阶,形成了一套“写前准备—写作及自评—修改及互评—三稿及教师批改—编辑—网络评价及成果分享”的多模态可操作评价量表。在评价内容上,过程性评价结合教材读写要求和项目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量表,遵循读写认知规律,全面评价学生的人际关系、写作能力、关键品格等方面的变化。综合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如读写能力提升、读写经验建构,还注重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成长,如合作沟通能力、同伴相处关系,以及思维发展、问题解决等综合运用能力。增值评价则涵盖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同伴关系、品德行为等多个维度,同时也包括利用资源、团队合作、实践创造等方面,以及合作交流、获得真知、自我完善等,通过量表、观察记录、成长档案等,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 拓展数智场域 融合教学技术 项目组围绕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数智赋能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积极探索数智赋能写作教学的操作路径,呈现出“人机互动”与“师生互动”两大特点。一方面,“人机互动”即学生借助智能搜索引擎、数据库等工具,快速获取知识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与反馈,即时获得建议,帮助自己深化知识理解,同时借助评价依据,进行成果展示,经历过程体验将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进而提升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师生互动”体现为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搜集跨学科知识,借助智能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应用互动技术加强师生交流。使学生更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教师也能依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且数智赋能以丰富、精准、个性、生成为原则,指导学生将数字资源转化为“学材”“创材”,开阔思路,润色语言,切实解决学生写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近年来,项目组语文跨学科项目化写作创新与实践成果在多地实验,成效显著。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超500人次。项目组开展省级活动56期,开发优课83个,编写资源包3册,发表文章120篇,出版专著2本,吸引多地教师交流,成果获权威媒体推介。 未来,项目组将继续挖掘发挥数智赋能优势,不断丰富项目化写作实践,优化初中语文跨学科写作教学,在落实课程育人目标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娄红玉 朱彦斌 张晓琴 闫建涛 苏蕴瑜)
|